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 【通用文档】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 【通用文档】

2022-12-14 14:15:04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5篇第一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12年X月X日至X日参加县域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 ,供大家参考。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5篇

  第一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12年X月X日至X日参加县域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讲课,与学员们进行了讨论交流,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进一步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结合XX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深入思考。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基本的单元。没有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实践证明,唯有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发展的先导,突破制约发展的条条框框,才能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面对各县市激烈竞争、你追我赶的严峻形势,需要我们继续深化对市情、省情和国情的认识,继续深入研究转变发展方式、产业发展突破、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树立事在人为、关键在我的能动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坚决破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观念;坚决破除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观念;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牢固树立做大产业、做强实业的观念;坚决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观念;坚决破除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的思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强化各级各部门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比学赶超”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强化作风建设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前提和保障。面对千帆竞发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增强

  奋勇争先、加快发展的责任感,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放在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上,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要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责任落实具体化的要求,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层层分解,量化工作内容,细化工作指标,强化工作措施,建立严格的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要创造宽松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完善综合执法体系,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要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障碍,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纵观当前形势,XX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迎来了重大契机。蓝图催人奋进、机遇稍纵即逝,加快发展、时不我待。我们必须牢

  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横向联合、纵向延伸、多种经营、混合兼并等方式延长产业链。鼓励和支持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增加附加值,提高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工业产业低成本、超常规、高效率发展。

  三是要做活现代服务业。要充分利用和挖掘XX自然、历史、民族文化资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突出绿色生态、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等特色,加大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力度。扩大旅游宣传推介,强化品牌战略和文化营销,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设计和开发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区域旅游互动。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保持适度的房地产开发规模。大力发展商贸、餐饮、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把XX打造成为区域性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

  五、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既是一个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过程,更是一个使城乡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过程。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和重要载体。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以完善城市功能、凸显民族特色、增强现代城市气息为着眼点,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力推进道路骨架通畅工程,改善城区道路交通条件,构筑城市组团间的便捷、快速通道。加

  第二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

  (2012年8月30日)

  通过这次县委组织开展的县域经济发展专题干部培训班的培训,我受益匪浅。现结合食品药品监管实际,我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转变观念,在思想上要有新境界

  今年以来,全省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垂直管理体制,改为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面对新体制下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思想上不能松懈怠慢,而应该提升信心力。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保持精气神,增强信心力,树立迎难而上的勇气,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我们必须牢记无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怎么改变,但确保人民饮食用药品安全的主题永恒、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只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不断地鼓舞士气,不断地积聚人气,坚定信念,才能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保障人民饮食用药安全的神圣职责。

  二、开拓创新,在监管工作中要有新举措

  一是转变监管理念。坚持科学监管,加强学习培训,较快适应新职能、新岗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化餐饮服务、药品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及保化品备案管理工作,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公共服务。二是规范行政行为。进一步落

  —1—

  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制度,有效实施

  《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探索推行无纸化网络办案工程,完善自由裁量权行使规则,提升全程说理性执法能力。三是注重方式方法。不断探研食品药品监管中的新问题、新思路,找寻适应新形势的科学监管方式方法,深化食品药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努力做到合法与合理相结合、监管与服务相结合,不断提升科学监管水平。四是完善内部管理。继续深化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完善科队、科点网格化综合监管模式,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提升执行力、创新力、突破力。五是有效落实工作。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建工程,推广信息化监管系统,有序部署餐饮服务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探索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机制,开展食品药品应急演练,强化食品药品宣传教育,着力保障全区食品药品安全。

  三、求真务实,筑牢食品药品安全平台

  一是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食品药品行为的打击力度,优化市场环境。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促进我县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秩序的优化。二是实行警示警告制度。在整顿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生产经营秩序中,对一般违法违规行为,第一次预先警告,以教育帮助为主,给企业整改的机会,除情节和后果严重者外,原则上按规定的下限处罚,对恶意制假售假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三是加强食品药品信用体系建设,激励食品、医药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推行食品药品经营企业信用分级管理,建立健全管理相

  —2—

  对人的信用档案,按照每个企业的信用情况将其评定为A、B、C三级。四是发挥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平台的优势,帮助企业推进管理与技术创新。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指导企业与外地建立稳定的生产、学习、科研合作关系。五是帮助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人才引进政策,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总而言之,要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反应快捷、统一高效”的安全监管网络,实现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组织结构完善,部门职责分工明晰,综合协调配合有力;供应网络主体清晰,城镇村庄监管全面覆盖,市场经营秩

  序规范透明;信息网络健全,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快捷;产品质量合格,企业诚实守信,考核奖罚分明,公众饮食用药方便实惠、安全有效的社会环境,大力推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第三篇:镇域经济

  近年来,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出现了一定突破和跨越,全镇GDP保持了每年8%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达到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2007年达到112万元,其中烟叶税收57万元,工业和商贸流通税收55万元,完成县下达我镇财政收入的13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达到2308元。但是,与县内经济强镇,与五县(市)乡镇相比,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步子迈的还不够大,经济增长比较缓慢,农产业发展没有形成气候,效益不明显,尤其是在工业发展方面,不利因素众多,工业化发展举步维艰,是我镇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通过参观学习活动、横向和纵向对比,我镇干部收获很多,触动很大,产生了增强店子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信心、决心。我们深刻认识到:工业兴,则整个经济兴;工业强,则整个经济强。因此,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找准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这对于推动店子镇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处于核心地位,实践证明,只有工业发展了,形成产业支撑,才能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才能促进农副产品加工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物质基础。

  下面结合我镇资源实际,就我镇目前五大农林产业状况、工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剖析,找差距,找不足;就如何紧抓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山地林场特色,发展特色经济,让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实优势;就如何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城乡发

  展的结合、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结合;就如何解放思想,重点突破,进一步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方略,又快又好发展我镇镇域经济做如下方案:

  确定我镇镇域经济发展方向

  店子镇是一个区位十分偏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典型的农业大镇,在这方沃土上拥有林、畜、烟叶核桃、蘑芋、木耳等土特产品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这些特产进行深加工,甚至精加工都没有,使这些优势资源难以发挥效益。多年来,工业发展始终是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瓶颈,我镇矿产资源较匮乏,地理位置不利,过去,我们也花了很多力气搞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但是,由于受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少数干部对工业化认识存在误区,引进来的几家矿产业处于停产状态,一直没有产生效益,做了很多无用功。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经过多方考证、多次讨论后,镇党委政府确定了“工业强镇,商业活镇,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确定了“紧抓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山林资源特色,以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的强镇富民道路。

  我镇在1994年至2004年,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黄姜产业,2004年以来黄姜产业衰退,农业经济主要依赖于上级扶持的烤烟种植业,除此以外,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前景广阔的新产业

  作为龙头,山羊养殖一直在原地徘徊,羊产品加工业为零,桑蚕业也刚刚引入。巩固发展现有烤烟、山羊、桑蚕产业,同时寻找和培植新的产业,如魔芋种植和加工、香椿种植和加工、中药材种植和开发等,科学统筹布局,勇于探索,务实肯干,从中找到一个类似于黄姜的产业做大做强,是我镇发展镇域经济的当务之急。杜绝形式主义,能引资的以公司带动,充分利用外地公司的信息科技平台带动产业,不能引资的先发展,把数量和质量搞上去,形成规模,形成气候,以规模带动效益,以规模带动加工业带动招商引资,进而形成产业链条,如山羊产业、蔬菜产业的香椿、蘑芋,要做成产业专业镇,产业品牌镇。

  我镇山地林场经济确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我镇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1摄氏度,平均降雨量700-900毫米之间,平均海拔650米,全年无霜期240天,适宜多种药材、经济类作物种植,此外,我镇工业零污染,劳动力资源丰富,山场辽阔,诸多因素促使我镇选择一条富于山区特色的新型工业结合农林产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又称为“一点五产业”,国内一些乡镇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农产品,做足1.5产业文章,取得了辉煌成绩。取己之长补己之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发分挥地方资源优势,推进1.5产业发展,方是我镇发展经济壮大产业的根本之道。目前我镇处于打基础,抓产量,抓规模阶段,切忌急功近利,否则事倍功半。1.5产业是交通不便利、矿产资源贫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国范围看,仅少数乡镇走得早,我镇要紧抓机遇,因地制宜,迅速发展,以期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采取措施:

  一、紧抓机遇,搞好整合,巩固提升建材业

  建材业:全镇对工业经济贡献较大的企业主要有店子村水泥预制板厂、土地岭红砖厂、金杨木加工厂,2007年新上了一个年产值150万元,纳税5万元,年生产600万块砖的免烧砖厂。截止目前实现年工业总产值900万元,同比增长16%,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90%;工业增加值260万元,同比增长7%;入库税金25万元,占目标任务的83%。但近来来随着建筑业兴起,各地纷纷建立制砖制板厂,我镇各建材厂销路主要是针对本镇和邻乡镇需求,市场较为狭小,发展空间有限。

  对于现有建材工业,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巩固和提升。以水泥预制板和免烧砖为龙头,带动农村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的齐头并进。重点是抓紧集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契机,搞好企业资源整合,提高竟争力,扩大板、砖的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满足本镇和周边五个乡镇的需求,年产值力争达到2000万元。

  二、做大做强三大产业

  立足店子资源实际,在2007年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上,突出发展烤烟、马头山羊、桑蚕三大

  产业。继续从组织领导、优惠政策激励、技术服务指导等方面重点倾斜,确保2008年发展烤烟面积5000—6000亩,产量1.3万担以上,产值500万元,实现税收100万元以上,培育前庄、南坡、檀树河、小坝河四个种植面积过千亩的烤烟专业村;发展山羊3.9万只,当年出栏量2万只,实现养羊收入600万元;兴桑1000亩,培植养蚕示范户40户,养蚕100张。

  合理布局,调整产业区域发展结构。按照“高山种烤烟,低山养桑蚕,半山种药材,草场养山羊”的布局,小坝河、漕河、兰河三条河沿线的7个村以发展烤烟产业为主,其中前庄、小坝河、檀树河三个村作为烤烟专业村,每村种植面积将超过1000亩。大坝河沿线的8个村重点发展桑蚕和中药村材。山羊产业按照各村养殖适宜程度,将全镇山羊发展划分三个区,即张家坪、七里沟、天宝山、马鹿坪、檀树河定为山羊发展一类区;李家坡、大坝塘、北山沟、铁山寺、前庄、小坝河、牌楼定为山羊发展二类区;店子、南坡、瓦架子定为山羊发展三类区。以划分的区类分解山羊饲养任务目标,确保全镇山羊的发展总量。

  1、扩大面积,强化服务,主攻质量,巩固发展烤烟产业

  店子镇地处鄂西北边陲,境内70%的面积属于高山地带,平均海拔高度790米,全年无霜期280天,土壤以黄沙壤为主,十分适宜烤烟的生长。自2001年以来,我们把烤烟产业当成农民、财政双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经过近七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年稳定烤烟面积4000亩,产烟过万担的郧西烤烟第一镇。2007年,在旱涝灾害轮翻袭击的情况下,仍实现产量65万斤,产值260万元,税收57万元,农民销售2万元以上3户,1万元以上136户,取得了较好的效益。2008年发展烤烟面积6000亩,计划产量1.5万担,产值500万元,实现税收100万元。

  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确保烟农增产增收的惠民工程。多年来在烟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狠抓烟

  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76万元,按照烟水、路、炉三配套的要求,重点倾斜集中连片的区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在烟水配套上。店子山高坡陡、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了烤烟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在育苗移栽的关键时期,最易出现干旱,为此我们多方筹资,建水窖295口,建大型蓄水池43个,建1条长1200米的引水渠。二是在烟炉配套上。自2001年来累计新建密集式烤房20个,小改密50个,新建普通烤房600个;三是在烟路配套上。烟区交通不畅成为制约店子烤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烟农运输难问题,我们组织农民新修通组公路20公路,维修烟区通组公路100公里,确保全镇烟叶生产不受影响,实现增效增收。

  烤烟产业劣势在于单位效益较低,坡地每亩纯收入约800元,平地每亩纯收入1000元左右,从育苗、栽培、田间管理、采摘、扎板、烤制到销售,耗费人力大,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强。烤烟产业优势在于,政府扶持力度大,销路有保障,收入较稳定。在目前我镇经济落后,半劳力大量闲置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好烤烟产业,对实现农民稳步增收,解决贫困农村脱贫,促进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将来新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培养一批科学种植能手和管理人才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烤烟产业,依然是我镇的基础产业,将来的烤烟工作重点,应当注重加大技术含量、培养品牌,发展品牌优势以增加单

  xff88772009-03-0115:04:04镇域经济:特色就是竞争力

  实践出真知

  黄伙有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经济活力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工业化是镇域经济的支柱,壮大镇级经济总量、增强镇级财政的实力,必须大力推进镇域工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基础,是促进镇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是促进镇域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此可以推动镇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持

  续、协调发展。因此,我县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镇域“三化”发展上,坚持镇域经济的发展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来进行,实现县域经济与镇域经济相互推动、协调并进。

  重点抓好发展规划

  为促进镇域经济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我县在指导镇域经济发展时重点抓好发展规划。

  一是抓好城镇发展规划。制定了“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纽带,一般镇为依托,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推荐新城镇、天堂镇、六祖镇成为省定中心镇,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地区发展的龙头。还将稔村镇和车岗镇定为重点发展的城镇,使全县城镇布局更合理,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的带动作用。二是抓好各镇的产业布局规划。按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和“多拿几个单打冠军”的思路,指导各镇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根据各镇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和传统优势,通过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利用各镇资源,力求做到镇镇有特色、镇镇有主导产业,在全县形成分工协作、互补促进的产业体系。目前,新城镇成为省级的不锈钢制品专业镇,勒竹镇为著名的畜牧大镇,天堂镇成为县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太平镇以果品加工为主业,六祖镇以旅游业为特色,水台镇以花卉、水果产业占优,稔村、东成、车岗等镇成为我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基地。三是抓好园区规划。我县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抓好省道沿线各镇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要求有条件的镇建1到2个工业园区,构筑好项目承接载体,促进镇域工业发展。

  着力点在于优化投资环境

  在地理位置并不优越的镇域内,如果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经济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近年来我县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扶持镇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着力点。

  一是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完成了县城四大出口的改造,建立起与周边县市连接的便利交通网,提升了城乡电网的供电能力,完善了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二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深化政

  府审批制度,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上下一心思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和项目建设上

  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在镇级财政实力薄弱、资本积累困难、政府投资力不从心的情况下,我县把推进镇域“三化”发展的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和项目建设上来。

  镇域“三化”发展必须以工业化为核心。我县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重心下移到镇、村,以此推动镇域工业的发展。要求各镇树立“工业立镇”思想,将各镇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和规模企业。各镇、村都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选派得力的领导干部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强化各镇抓项目的责任人,并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具体抓。各镇抓住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升级转移的机遇,利用好各种积极因素,引进县外的资金,促进了一大批项目上马。近年我县先后有欧亚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科健织造、华实松香厂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上马,不锈钢制品、雨具、皮具、针织服装、果品加工、林产化工等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镇域工业总量迅速壮大。去年,全县共引进项目128个,引进资金1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全县镇域工业总产值达84.3亿元,同比增长19.5%。我县还先后获得“中国果品加工之乡”和“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称号。

  在抓好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农业项目、城镇项目并上。近年来,我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以开展“大禹杯”竞赛活动为契机,抓好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建设,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几年来,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达到1.7亿多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县还把城镇作为一个大项目来开发建设,按照“启动民资,经营城市”的思路,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相结合,运用现代市场经济手段建设城镇、管理城镇,推进城镇化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推进高尚住宅小区项目开发,并带动配套建设了一批桥、路、堤项目。目前,累

  计启动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0亿多元,使县城架构拉大了两倍多,人口增加了一倍,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县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在加快县城改造建设的同时,帮助天堂、六祖、稔村、车岗等乡镇进行道路、卫生环境改造。全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达10亿元,有力推动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8%。

  第四篇:镇域经济

  标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继续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受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2003—2013年)的影响,2006年以来我镇人口出生率和自增率呈结构性回升态势。人口惯性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得不到有效增长。因此,继续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平抑人口出生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有效控制人口也把广大育龄妇女从繁重的哺育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经济发展中去。

  (二)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出生人口素质,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打好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首先必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筑牢人口质量的第一道防线。要大力宣传普及优生优育特别是预防出生缺陷的科学知识,积极开展婚前和孕前优生检查、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产后访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等工作。实施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费服补叶酸等出生缺陷早期干预措施和“优生促进”工程,全面落实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六项措施,推动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有效机制,大幅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进而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为我镇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注重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当前,在人口结构方面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和日益凸显的人口老

  龄化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持续时间过长,必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要认真落实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强化宣传教育、利益导向、全程服务、规范管理、严查“两非”等五项措施,严厉打击“两非”行为,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总体看,目前我省人口仍属于成年型人口,但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必须未雨绸缪,及早积极应对。要加强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制定和落实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完善职工基本养老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

  (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流动人口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的规模、频率和速度日益增大。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农民工相关政策措施,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等要求,切实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加快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机制,确保实现全国“一盘棋”、“三年三步走”(2009年省内“一盘棋”、2010年重点区域“一盘棋”、2011年实现全国“一盘棋”)目标。积极推进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员化、网格化和均等化,完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它是国家为加强和改进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变“处罚多生”为“奖励少生”所做的制度性安排,是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实现重大转变的标志性举措,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农村产业政策及各项措施,对于农村能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求发展的农户,给予政策扶持,并采取有力措施落实,使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有了新亮点,迈出了新步伐。

  一、强化措施,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优先协调银行贷款,优先选择劳转项目,优先提供“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优先提供生产技能培训,二、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计划生育搞得好的贫困村,品税在“一村一品”建设中,提供政策支持,优先安排上项目,同等条件下提供政策扶持资金促其发展,使其生活不断提高;对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国债项目沼气工程建设中优先考虑建池,使其早受益、早发展、早脱贫。

  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影响和决定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要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步伐,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是关键。就八寨镇而言,如果从这几年来的发展变化看,经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长远和全局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仍然与之相距甚远,要想实现与先进发达地区同步甚至超越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近几年来,八寨镇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聚精会神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理念,立足于群众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目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建好两个支柱,打牢三个基础,实现四个突破,培育五个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通过抓基础、强后劲,调结构、促增收,使镇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努力打造新型文明小城镇,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一、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完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改善以水、电、路、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修建和改造了农田灌溉沟渠30余千米,改善了5000余亩农田的灌溉条件,解决了6400余人1400余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了农村电路电网改造工程;组织实施了农村通达工程,乡村公路硬化改造80余千米,全镇自然村通路率达到98%;农村有线电视和电话覆盖率分别达到75%和97%以上。

  二、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多元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按照“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五大基地和建好两个支柱、重点培育五个特色产业”的发展目标。目前,烤烟、畜牧两个支柱产业效益明显,五个特色产业正在稳步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发展格局。

  三、集镇建设品位进一步提升,市场带动能力明显增强。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发展路子,以建设“市场带动型”集镇为目标,以优化环境、规范市场、完善功能为重点,大力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集镇各主干街道的柏油铺设及水泥路面改造,完成了“四纵四横”八条街道的规划及前期开发工作,完善了大牲畜交易市场、农贸综合市场、市政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集镇整体综合功能明显增强。

  四、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总量明显提升。树立“无商不强、无商不富”的理念,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非公经济发展,使非公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目前,全镇非公企业已发展到了10余家,涉及农产品、木材、药材、建筑等行业。非公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而且还解决了一批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群众增收,助推了镇域经济发展。

  从目前镇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追赶先进发达地区的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上还比较保守,因此,在推进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强,闯劲不足,投资、经营和发展的胆识和魄力不够,顾虑重重,不敢尝试,害怕承担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阻碍和束缚了发展步伐。

  二、基础薄弱,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通过不断加大投入进行夯实完善,全镇的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其基础建设总体水平仍然与之差距甚远,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农业发展后劲依然显得不足。

  三、产业化程度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群众增收,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学化程度不高,产业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规模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形成聚集效应;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经济、优势经济、龙头经济不突出。

  针对八寨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推进镇域经济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必须要结合实际,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狠抓措施落实,做到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推进,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才能推进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转变观念,破除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解不解放,观念更不更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镇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效。因此,在推进镇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进一步破除保守、落后的思想,坚决清除影响、制约发展的一切思想障碍,放开手脚,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干,要有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意识;其次要坚决摒弃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坚持自立更生,积极创造条件,抢抓机遇,依靠自身谋发展。

  二、依托优势,推进产业科学化调整。发展镇域经济必须要以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的发展程度影响决定着镇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努力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

  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建设水平,努力推进产业发展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提升产业档次与实力,实现产业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

  三、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强基础、增后劲作为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努力降低农村群众的劳动成本投入,加快发展步伐。

  四、城乡统筹,实施强镇带动战略。城镇对于聚集第二、三产业、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并利用好城镇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优化城镇环境,大力招商引资,以第二、三产业的聚集发展,推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而增强城镇吸附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能力,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最终实现镇域经济的发展。

  五、龙头牵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镇域经济发展要靠产业来支撑,产业发展则需要龙头来牵引。因此,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力度,进一步壮大企业群,努力发挥聚集效应,以企业群的发展壮大来带动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实力,大力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精品,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效益。

  二、围绕“半小时经济圈”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下一步,我镇将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小城镇向集约化发展。围绕打造“半小时经济圈”的目标,将公路、街道建设与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以“整脏治乱”工作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安装,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美化、净化城镇环境,创建文明卫生城镇,2010年,我镇力争完成集镇三轮修编工作,继续抓好集镇中心通道建设和综合农贸市场建设,力争更多建设指标,为群众解决住房困难。

  通过招商引资大项目的带动,实现集镇扩容及城镇率的提高。如今,本庄的集镇功能和形象正日益提升,以集镇为中心的繁茂经济正逐渐复苏,并向四周不断辐射。据统计,每月由本庄镇发往广东、贵阳等地的猪、牛就有数千头,禽蛋上百万枚,同时,饲料、肥料、钢材等物资大批量流向周边乡镇,本庄作为石阡县西边经济贸易中心的独特魅力正在逐步彰显。

  第五篇:论镇域经济

  摘要:乐清市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块状经济和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极大地推动了乐清市镇域经济的发展,也使镇域经济发展出现非均衡现象。以乐清市镇域经济

  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式为理论视角,探索、解释乐清市镇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现实表现,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的合适道路。

  关键词:镇域经济发展;“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乐清市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凭借区位优势,走上了民营经济发展之路,形成了小型化、多元化、产品特色鲜明的区域块状经济,有学者称之“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现象,而这种块状经济的承载体主要是镇级区域。所谓镇级区域(以下简称镇域)是指以行政区划确定的乡镇级别的地理空间,包括了建制镇和乡。县级区域是由镇级区域组合而成。探索镇域经济发展规律,对发展镇域经济、缩小镇域区际差距,实现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乐清市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之一,位列全国县市百强,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当前,乐清市镇域经济发展呈现非均衡发展现象,研究其发生规律,对乐清市镇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县域经济的最终均衡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乐清市镇域经济为研究对象,以“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式为理论视角,探索镇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的合适道路。

  乐清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瓯江口北岸。西北为雁荡山山脉,东南为海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陆地面积1174平方公里,①海域面积270平方公里,现辖31个乡镇。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18.6亿元,工业总产值1087.92亿元,财政总收入5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68元,2010年,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乐清市名列第十五位。

  一、问题提出:镇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

  乐清市自1992年进行乡镇撤并工作、1993年撤县设市以来,镇域经济在民营经济和城镇化的支撑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有些区域依靠自身要素积累或产业集群,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镇,而有些区域由于区位因素呈现出相对的衰落景象,镇级区域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和差异扩大现象。

  (一)镇域工业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乐清以工业立市,②根据乐清市统计年鉴,1993年第二产业在国内在产总值的比重为58.4%,2009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60.4%。镇域工业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了各乡镇的经济状况。当前,镇域工业经济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2009年,各乡镇工业总产值均值为362639万元,高于均值的乡镇有7个,比例为22.58%;低于均值的有24个,所占的比例为77.42%(见下页表

  1);其中,工业总产值超过54亿元的乡镇有4个,占12.9%,低于18亿元的乡镇有21个,占68.74%。2009年乡镇工业生产总值排位前四位为是柳市镇、北白象镇、乐成镇和虹桥镇,工业产值分别是375.6亿元、182.3亿元、129.6亿元、8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9%,相比其他乡镇,工业经济聚集明显。在南片区域中,2009年县西8个乡镇③的工业总产值绝对数为754.5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9.47%,如果再加上乐成镇,比例将达到81.42%。南片区域工农产值均值是中片区域的5.89倍,是北部区域的28.83倍(见表2),南片、中片、北片差距明显。因此,乐清市镇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塔”型结构。处于顶端位置是柳市镇,次之是3大集镇,再次之是7个乡镇,最下层的是21个乡镇;从空间分布看,镇域经济发展呈现“县西高于县东”特征,整体呈“南强北弱”格局。

  (二)镇域产业特色的非均衡分布

  块状经济是乐清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乐清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活跃的民营经济使各乡镇经济特色进行了分化,形成独特的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发展模式。这种“森林”化而非“独木”的经济集群大大促进了乐清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其吸引力越来越强,使更多的同类企业加入到块状经济中来,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目前,乐清构建了以电器、电子、建工钻头、休闲服装、机械仪表、精密模具、造船工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见表3)。柳市的电器、虹桥的电子,芙蓉的钻头、乐成的头盔摩配、虹桥和清江的精密模具、北白象和磐石的服装以及黄华和七里港的造船工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镇域人口的非均衡分布

  从户籍登记看,乐清市乡镇人口规模等级普遍不高,分布细碎,集中度不高,但镇域之间差距也是比较明显。2009年,各乡镇人口平均数为39512人,高于均值的乡镇个数为7个,占

  22.5%(见表4)。其中,人口超过10万的乡镇有4个,分别是乐成镇159552人,柳市镇108107人,北白象镇105779人,虹桥镇103799人;人口在4万~10万之间的乡镇有3个,所占比例为9.68%;人口在2万~4万的乡镇有15个,占48.39%;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镇有9个,占29.03%,其中人口最少是福溪乡6327人。

  2008年,四大集镇①集聚了477237人,以12.9%个数比例集中了全市总人口的38.96%。如果考虑外来流动人口的集聚和市内其他区域居民离乡居住但不变更户籍的现象,那么,四大集镇的人口集中度将更高。据统计,2009年全市外来流动人口567837人,其中四大集镇聚集了417238人,占全市73%(见表6)。另据保守估计,乐清市山老区人员外出人口约占当地人口的一半,其中有相当部分人群居住在四大集镇。

  (四)镇域城镇化进程的非均衡推进

  在城镇地理空间分布上,小城镇②分布非常集中。全市乡镇分布密度为2.63个/百平方公里,其中建制镇的分布密度为1.78个/百平方公里。三块平原面积为33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8.1%,集中了21个建制镇中的17个,平原地区建制镇分布密度为5.15个/百平方公里;乐成、柳市、北白象、虹桥四大集镇,均位于南部与中部的平原地区。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上,镇域间分布不均,乐盐片、柳象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在2005年为31.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的79.4%。表6表明,作为县域行政中心,乐盐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05.13平方米,远高于柳象片和虹桥片,但均在国家标准上限120平方米以内(见表6),而柳象片与虹桥片城市化进程尚待进一步推进。在小城镇的城市化质量方面,乐清市与温州市内其他县市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乐清人”对我市的城镇化建设普遍感到不满。近年来,虽然乐清市各级政府非常努力,但成效有限,城镇的发展呈现

  “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景象。

  二、理论综述:“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③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对区域不平衡增长的分析有某些相似之处,一些学者将两者理论称为“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高大伟、仵雁鹏,2005)。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不是同时发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地区由于某种最初契机,获得增长过程中早期优势(初始优势),就会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优势区域会因市场作用而持续累积地加速增长,并同时产生两种相反效应:一是回流(吸收)效应,表现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受收益差异吸引而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结果造成落后地区的衰退,区域差距扩大。二是扩

  散效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出现一定程度的从发达地区又流向落后地区的现象。但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流效应总是远大于扩散效应,“市场力所起的作用是趋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由于循环积累因果的作用使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怎样才能限制地区差异的扩大?缪尔达尔认为,必须依靠政府干预。政府应通过不平行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那些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然后通过这些地区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为了防范积累性因果循环带来的地区差距扩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刺激措施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林元旦,2004)。

推荐访问:县域经济发展培训心得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壮大 县域经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备案号:豫ICP备16002908号-1

Copyright©2024小目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