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14篇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14篇

2022-11-19 10:50:07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14篇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摘要】: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乡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同样重要,为了把我国打造成现代化的强国,要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14篇,供大家参考。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14篇

篇一: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摘要】: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乡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同样重要,为了把我国打造成现代化的强国,要严格执行党十六大的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当成是党发展的重要战略。本篇文章对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研究,深入的探究了如何相关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实施路径;策略

  引言

  现在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推进,乡村的发展也应该要跟上,而不是成为国家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发展我国的乡村经济,是发展国家的重要战略手段,可以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将国家建设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打造成一个强国、大国。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但是对比于城市来说,农村的发展还是非常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必须要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才能保证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来说,一定要丰富相关的战略内容和制度,保证在进行乡村发展的时候可以有理论依据和参考。在进行发展的时候,要把相关的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融合相邻的城市和乡村,避免城市和乡村之间出现巨大的差别,无法发展乡村经济。根据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农村的产业结构应该不断的改善和优化,经济应该不断的发展。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为了要发展我国的乡村,要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引入先进的机械设备,尽量避免人工劳作,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于乡村的环境也要非常注意,注意绿化建设,打造美丽乡村,为居民提供良好优美的生活环境。其实,想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应该要在乡村进行“五位一体”的战略改造,保证相关政策

  在乡村可以得到全面的落实,实现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要求。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是,在2020年要打造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框架,在2035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50年的时候,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全部实现,打造出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乡村,不只提升了乡村的环境质量和美化水平,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积极践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要求,实现相关的目标和标准。

  在农村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时候可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管是企业发展还是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创新,创新和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深化乡村改革就要明确产权制度和完善市场配置,发挥出基本的活力,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出农村土地的价值,实现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对土地的基本权利进行划分,也就是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三种权利,可以有效的实现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在党中央进行十九大报告的时候,明确了土地承包关系的长久稳定,第二轮的土地承包制承包期再往后顺延三十年,这项规定的提出让土地承包者和经营者更加放心的进行土地开发,不用担心在短期内土地出现问题,保护了相关承包者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承包者和投资者的关注,增加了引入的资金的可能,保证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展目标的实现,缩短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在如今的社会中,大数据和互联网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很多的高新技术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人民生活的水平和标准。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利用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等对农作物等进行创新,同时也利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来改善机械设备,用喷灌技术和新型的耕作技术相互结合,更高效的进行植物耕作,打造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体制。利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度,可以建立起相关的产业链,完善经营和销售方面的制度,可以实现体制价值,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很多的高科技企业都开始对农业企业进行投资,用农业证券来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顺利的在国内外上市融资。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策略

  首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创新理念的作用,我刚农民群众谋出路、谋好日子、养成好习惯、提高文化水平素养,也就是要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同时把“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会中,党和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具体的内容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进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时候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资金资源投入,统筹兼顾的发展乡村问题,对农村的项目要非常重视,派出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这不只是要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也要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

  其次,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还要提前的进行规划发展,精准的全面的考虑到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措施的提出,而且还要保证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在实打实的做事,否则乡村振兴战略就只是空口无凭说说而已。进行乡村振兴战略有五大行动,其中包括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实现了这五大行动才能够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实现。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村贫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发展农村的经济,保证农村全面脱贫。人人都脱离了贫困以后再来谋发展才是有效的,可以在农村设立种植基地或者农家乐等旅游景点,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让他们也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进行工作。相反的,有了农民们的就业,也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将传统的农产品行业和当下最火爆得电商行业、高新技术等行业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收益。在乡村发展旅游行业,不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村民们打造出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宜居环境。不管是丘陵还是平原地区的村落都可以进行类似的发展,建造一个干净优美、有文化有内涵的乡村。

  最后,要建设以农民为主,进行农业体验、田园社区等的美丽乡村,积极的发展旅游行业,促进农业企业的落户,将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缩小相关的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进行乡村演进发展战略的时候,要明确乡村和其他环境、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保证城市资源向农村资源发展和延伸,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保证能够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说,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要在农村发挥出自己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明确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发展,引用高新技术来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积极的进行文化建设,打造一个有文明有底蕴的乡村。让相关的人员明确这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改革农村体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实现农村的进一步管理,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婷.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思考——上海市青浦区张马村“蝶变”之路的实践与启示[J].上海农村经济,2020(10):24-28.

  【2】张宏敏,李会杰,李艳,刘玉红.以资源资产化为导向的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J].河南农业,2020(23):53-55.

  【3】加林,王晓军,贺桂和,朱强.新时代下湖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36(01):44-50.

  【4】姚亮.科学化+系统化+精准化: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J].行政与法,2019(02):77-83.

  

  

篇二: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乡村文化振兴是培养具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好文化科技素养强专业职业技能良好的新型农民主体和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培育村民思想道德风尚美化乡风乡情促进村民全面发展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传承是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思想保障和有效路径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扶贫攻坚将告一段落从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输血式扶贫到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导的造血式扶贫转变我国将正式进入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导的政府市场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同乡村振兴促进当下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模式社会力量是政府对乡村治理强有力的补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性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可以增强乡村文化的引领能力促进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文化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作者:胡铭焓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第15期

  摘要: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性治理方略。从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历史进程入手,从宏观角度探讨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从政府、社会力量及农民主体等多个维度研究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政府认识缺位、村民主体意识缺失、乡村文化振兴产品缺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缺血、乡村文化队伍缺阵等。提出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五大路径:即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监管机制、强化价值引导、发挥人才优势、带动产业发展等。以期为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振兴质量、推动后扶贫时代促进政府治理思想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社会力量;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5-0028-05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在我国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乡村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乡村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乡村文化振兴是培养具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好、文化科技素养强、专业职业技能良好的新型农民主体和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培育村民思想道德风尚、美化乡风乡情、促进村民全面发展、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传承,是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思想保障和有效路径[2]。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扶贫攻堅将告一段落,从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输血”式扶贫,到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导的“造血”式扶贫转变[3],我国将正式进入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导的政府、市场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同乡村振兴促进当下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模式[4]。社会力量是政府对乡村治理强有力的补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性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可以增强乡村文化的引领能力,促进“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文化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1研究现状及历史进程

  1.1研究现状

  从公共文化领域来看,社会力量是参与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除政府力量以外的其他力量的总和,包括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文化单位、文化志愿团体及其他文化部门等。

  其中,社会组织是本着自愿、自治、公益原则的除政党和政府以外的各类民间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各类会员制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各类财团性基金会、各类中介性组织和社区工作队伍。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在内涵上有重合,社会组织可以看作是狭义的社会力量,社会力量的范围和作用大于社会组织。

  部分学者将社会力量等同于社会组织。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力量的专业性实践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内在契合,多项政策制度的颁发代表国家对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契机[5]。部分学者从二元或多元治理理论出发,认为社会力量改变了一直以来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一模式,有效帮助政府解决了治理纵向延伸不够和横向范围不足的问题[6]。在对待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态度上,大家一致认为,政府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同时也指出,政府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定位模糊、治理低效、立法滞后、激励有限和保障不足等困境[7]。实际上现有的关于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多以微观分析某一特殊县或村的文化振兴为主,缺少足够的归纳总结。而吴理财等宏观性研究较为突出,他们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重塑稳定乡村社会基础、唤醒农民主体意识、重组乡村社会内部力量的可行路径和乡村飞跃式发展的文化底蕴[8]。在解决路径上,学者们多进行了反思性思考,微观上较多的是帮助其嵌入乡村文化振兴进程,培养乡贤自助型社会组织等。宏观上较为推崇的是承认社会组织的作用并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管理的规范化发展[9]。

  本研究通过总结和综合性的反思认为,社会力量是乡村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社会力量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是一次重要的公共管理变革,也是体现国家与社会力量,社会力量与乡村治理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变革。深刻挖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试图通过对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困境和解决路径的研究丰富学界对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推动社会力量的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

  1.2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历史进程

  新时代群众需要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2002年国家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战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加以引导。2007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坚持社会力量参与列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提出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多元协同扶贫机制的新模式。对社会力量参与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制度保障等有了明确要求。在《“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补短板、兜底线、建机制、畅渠道、促发展的过程中,重视

  社会力量协同推进公共文化建设。2016年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针。此后,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中政府购买、社会捐赠、志愿服务、绩效评价等方面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上水平、上台阶。

  2020年脱贫攻坚战将全面获胜,在随之而来的后扶贫时代,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效果,保证乡村振兴高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依靠文化的力量崛起。2018年10月国务院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大力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及主要措施,为后扶贫时代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现实要求,提供了政策依据。

  2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着乡村居民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它以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行动引领力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文化沃土,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筑魂。社会力量是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新兴力量。他们的参与不仅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能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力量强大的资金力和科技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且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带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而产生鲇鱼效应,帮助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乡村的各个角落,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

  2.1现代化乡村文化治理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社会力量凭借灵活性和放射性特点,可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以多元主体的形式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是国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促进公共文化发展,引导居民精神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补充途径。社会力量在上至乡风文明建设,下到乡村文化健身设施,甚至乡村文化政策的定、改、评方面的广泛参与,有效突破了政府只能保证文化引领大方向的基本职能,深化细分提高的治理力量薄弱的瓶颈问题。同时能及时发现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思想动向,顺应时代发展,准确做出相应调整,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治理的范围越来越广、质量越来越高。

  2.2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社会力量覆盖范围广泛、渠道多样、资金充裕、专业性强,可以通过如公共圖书馆、民营企业、公益网站、各类媒体、社会团体、各类基金会等多种形式,多途径、多角度进入农村文化服务领域,扩张乡村信息来源的深度与广度,有效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促进乡村文化创新,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发展,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能将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资源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乡村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起到持续、稳定、健康、快速的最佳效果。

  各种社会力量通过整合协调,为乡村文化服务提供多元化、专业化、长期化的供给主体,其广阔的开发思路和多样的运营模式,对开发的项目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有效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10]。

  2.3后扶贫时代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聚集各方合力,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居民自身能力发展,提高内生发展能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以其灵活、高效的优势参与特殊地区及特殊人口的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11],显示出不同于政府管理的特殊优越性。社会力量作为政府、市场和村民之间的桥梁,通过沟通和协调,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文化的主动性,完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高度配合政府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热度和信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12],促进后扶贫时代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社会效果。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效果不理想,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3.1政府认识缺位——积极性不足

  (1)政府对社会力量认识不足。对社会力量参与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实质性认同和协助。同时缺少国家层面的乡村文化和人文价值的传颂和发扬,导致政策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2)政府对社会力量角色定位模糊、激励差强人意,互动被动落后,信息沟通阻塞延迟,使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有顾虑,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3)社会力量零散不成规模,相关部门管理存在法律、安全隐患,良性互动不足,削弱了政府协同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加之社会力量全局观较差,资源的筹集使用缺乏长远统筹谋划,资源使用以短平快为主,对社会效益关注较少[13]。因此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范围小、力度浅、效果差,积极性不够,难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3.2乡村文化主体意识缺失——价值感缺失

  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孕育、发展和传承的主体,也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意识缺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困难。(1)建国70年的短暂历史无法彻底改变原本农村自身的知识浅薄、默守陈规、狭隘封闭、小富即安等特征,无法形成科学的文化观。(2)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民对自身生活状态不满,大量城市文化涌入并不发达的乡村,使村民对原有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文化自信产生怀疑甚至抛弃,大批精壮劳动力特别是精英人才转而进城务工,客观上削弱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3)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客观上在身体条件和接受力方面的桎梏,主观上缺乏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参与和保护乡村文化传承意识基本为零。(4)农民责任感、目标感缺失。小农意识必然导致文化精神的匮乏,农民对经济和精神上的缺失感缺乏相应的社会知觉,来自社会力量的帮助无法转换为建设自身内部文化传承振兴的力量,社会力量有心无力,失去价值感。

  3.3乡村文化振兴特色产品缺项——活跃度不足

  (1)农村文化资源发展传承难以为继,沉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不足,很难做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有机结合。(2)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产品单一、产业弱小、发展畸形、销售渠道狭窄,乡村文化品牌难以形成产业链并做大做强。(3)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突出。产品本土特色不明显,缺乏创意,重复建设,很难满足客户精致多元需求[14]。(4)生搬硬套城市建设模式,对村落及文化景观的不合理改造,不仅使乡村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韵味,更人为地割断历史文化根脉,直接限制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本无法形成自身特色文化品牌,导致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活跃度不足。

  3.4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缺血——融入性不够

  乡村文化严重萎缩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民俗乡风逐渐被现代城市文化取代,传统的乡村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日渐远去。(1)村民价值观退化,原本的忠义诚善、重信轻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被遗忘,是非、荣辱和善恶的评价标准混乱,人际关系自私冷漠,集体意识淡薄。(2)乡风民俗生存状态堪忧。各种传统文化习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外来文化侵蚀,农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自信不足。(3)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传承下来的特色村落住宅等民间建筑逐渐失去原有的地域特色和古韵,失去原有的艺术情趣和人文志趣[15]。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5000年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绝大部分经过历史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但难以与快节奏的现代文化很好融合。加之传统文化制度体系的路径依赖,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渠道不畅,导致社会力量不能有效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阵营。

  3.5乡村文化队伍缺阵——专业人才缺乏

  乡村文化队伍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决定性因素。(1)乡村文化人员严重缺编,且经常性地安排其他临时性工作,导致基本性的文化服务工作成果不突出。(2)对农村乡土文化能人缺乏鼓励和扶持政策,不重视乡村文化传承人的培养,难以实现群众文艺队伍的壮大。(3)

  乡村自然条件较差,信息相对闭塞,文化队伍基础素质较差,缺乏对文化人才进行系统性的文化知识、文艺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和提升。(4)基层乡村文化工作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对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也不够重视,导致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人才严重缺乏。

  4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突破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意义深远。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政府牵头、社会协同、村民合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力量作为丰富乡村文化振兴的供给主体,很好弥补了政府在供给方面的不足。因此必须打破思维定式,拓宽工作思路,联合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双方优势,统筹规划,科学有效地筹集和配置社会资源,达到“1+1>2”的社会效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顺利实施。

  4.1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体系

  (1)搭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平台和服务平台,使项目对接常态化。通过宣介使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基层文化项目的社会价值和市场潜力。政府出项目,社会力量出资源,引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有效衔接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供需要求。(2)优化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服务的路径和方式。在立项、服务、考核等方面规范和简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程序,积极开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子、新模式,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乡村的服务范围。(3)在土地政策、财政补贴等方面给社会力量足够的专项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大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4)构建良性沟通互动机制,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文化服务对外输送、社会力量向内流动时保持信息互动及时。(5)盘活乡村文化中心、运营方、社会力量之间的服务链,形成灵活开放、竞争有序、多元发展的公共文化发展新格局。

  4.2强化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引导

  (1)通过宣传介绍,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社会力量在乡村文化事业中的地位,增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各类社会力量积极为乡村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增加乡村文化福利,完成企业社会责任。(2)对积极无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组织进行公开嘉奖,并通過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激发社会各界的文化活力与创新意愿,成为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动力。(3)在文化企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年度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里加入社会责任履行指标,从侧面督促其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4)鼓励城乡各类民间艺人、文化乡贤、名门望族、社会新贵等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性文体活动,并给予适当精神及物质奖励,引导其为公共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4.3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优势

  (1)分门别类建立乡村文化振兴的技术、资金、销售等的人才信息库。积极发挥社会力量中的人才优势,号召各界社会精英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实施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单位、省市高校图书馆、各民主党派、各种社团组织以及新社会阶层中的专家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事业送技术、送文化[16]。(2)以社会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培养本土农民科学文化技能,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文精神,鼓励出门务工的有文化、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的村民回流,造就更多乡土人才。(3)充分发挥乡村“孝、贤、能、德”人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乡贤、能人在本地都有较大威望,是新时代农民的典范。树立这类先进的社会力量为典型,带动村民将尊老爱幼、和善睦邻、勤劳简朴、诚信踏实的传统美德传承和发扬下去,促进农村居民良好生活习惯和开阔思维方式的养成。

  4.4带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社会力量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与经济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1)在已有的传统工艺产品的基础上,依靠社会文化力量深挖特色文化产品内涵,提炼文化价值,创新设计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新文化产品,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延长产业链、建设名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2)依靠社会力量的资金、人脉、技术、信息,舆论、渠道等资源,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文艺振兴计划,积极开发如传统民俗表演、传统民间饮食服饰、传统民间艺术等传统节日文化产品,合理链接传统文化消费与现代消费。(3)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鼓励社会力量重点开发农旅一体化协同运营的多种模式,因地制宜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中融入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元素,赋予农业更多文化内涵。

  4.5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与监督管理机制

  (1)建立科学的供给识别机制。对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定期调研,及时把握政府对文化类社会力量扶持的方向、重点,对社会力量的资质、能力、途径及效果进行预评和筛选,使政府财政激励有的放矢[17]。(2)建立有效的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对服务过程中和结束后一律实行从上而下的多重考评,加强对合作项目的动态跟踪,对社会力量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实时评价,实时监管、及时纠偏、查漏补缺、优胜劣汰,共同推动乡村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3)建立合理的乡村文化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文化项目的准入范围和项目财政支持,做到项目审批专业快捷、资金使用合理规范,财务管理合规明晰。根据项目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表现优秀的社会力量给予表扬和更大幅度政策优惠,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4)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优秀的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一定要加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管理,提高社会力量服务乡村文化建设质量。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后扶贫时代一定要抓住乡村文化建设需求与难点,分析总结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取

  得的成绩经验,面临的实际困难及原因,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供给需求匹配、政策支持、内容生产、路径设计、队伍培养、实施管理、评估检验价等机制,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乡村文化建设成果,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水平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建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战线,2018,44(3):149-163.

  [2]范建华,秦会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思想战线,2019,45(4):86-96.

  [3]刘俊生,何炜.从参与式扶贫到协同式扶贫:中国扶贫的演进逻辑——兼论协同式精准扶贫的实现机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7,38(12):205-210.

  [4]靳永翥,丁照攀.贫困地区多元协同扶贫机制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J].探索,2016(6):78-86.

  [5]萧子扬,刘清斌,桑萌.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2):224-232.

  [6]徐晓全.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与实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4):86-89.

  [7]徐顽强,于周旭,徐新盛.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困境及对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9(1):51-57.

  [8]吴理财,魏久朋,徐琴.经济、组织与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4):470-478.

  [9]沈伟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管理的法律依据与规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4):169-170.

  [10]陆和建姜丰伟.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服务建设研究——基于社区文化中心的社会化管理实践[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26(5):75-80.

  [11]龚毓烨.以政策创新推动乡村振兴[N].广西日报,2018-08-02.

  [12]胡铭焓.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精准”提升研究——以洋县桑溪镇碌竹坪村为例[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8,32(3):41-46.

  [13]张亮亮,夏镇波,吴国清,等.苏北地区示范村整村脱贫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3):8-11.

  [14]陆玄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应对[J].理论导刊,20(1):71-79.

  [15]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35-144.

  [16]胡铭焓.基于社会协同的图书馆文化扶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5):3237.

  [17]蔡秀云,张晓丽.社会组织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激励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15(3):84-90.

  

  

篇三: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PromotingRuralRevitalization:theInterventionSpaceandInnovationoftheDevelopmentalSocialWork

  作者:郭燕作者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出版物刊名:社会建设页码:64-75页年卷期:2018年第5期主题词:乡村振兴;发展性社会工作;介入;创新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着力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创新。农村社会的急剧转型发展和深刻变迁以及面向城乡融合的乡村建设的新形势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深度介入创造了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乡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基于传统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事业的特点、实践经验与局限性,尝试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的核心特质、操作原则、介入模式、工作思路及其创新。强调物质福利,注重社会投资;强调人的社会性发展和全面性发展;强调社会权利,注重社区营造,提升乡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性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突出特点与重要创新。

  

  

篇四: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研究

  作者:马忻来源:《中国市场·营销研究方向》2018年第12期

  [摘要]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理念,第一次将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作为党的重要发展战略。那么在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从总体出发,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实施路径;策略探讨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4.052

  虽然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但是乡村发展相对滞后是现阶段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短板。[1]因此,将乡村振兴战略提上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对实现我国的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乡村振兴是厚植中华文明根基、实现中华现代文明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着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多年来,正是建立在这种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基础之上,我国的农耕文明开始呈现出民族多元化、多样化、民族性以及历史传承性的特点,赋予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历史厚重感。因此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发展之地的乡村地区,蕴含着中国民族伟大的精华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华现代文明的需要。

  (2)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区域和人的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经历了现代化的工业洗礼、改革开放的发展,并没有让中国的广大农村和乡村农村富足起来,农村占据着绝大多数的人口和区域面积,与发达城市的发展明显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难题。其中农村发展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首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村优先发展"的初心,才能确保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中国的全面发展。[2]

  2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路径

  (1)坚持科学规划战略目标,从整体推进。

  根据当前乡村农民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乡村认识其发展的特征,把握规律,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因此,首先需要从整体出发,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建立实现城乡发展融合的机制,规划具有科学性、整体性以及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其次要系统谋划。基于当前国家的整体战略需要,从现实出发,有针对性地发展不同区域的乡村,进而对症下药,做好规划的适应性和系统性,精准实施各个不同的政策措施。最后要从全球视野出发。[3]我国的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球乡村治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推动乡村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坚持国际视野,放眼全球,基于全球的发展规划,努力探索独具中国特色的智慧方案。

  (2)强化乡村发展的制度供给,坚持"五位一体"的建设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关系着全国的发展,因此制度供给十分重要。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供给,一是需要不断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建设步伐,不断建设城乡共同发展的政策体系;二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为农村土地的发展做保障;三是加大对农村制度建设的扶持力度,例如国家粮食安全制度的设计;四是要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建设农业发展的保护制度;五是还要坚持不断建设农民权益的保障制度,旨在增加农民收入,惠及农民。

  (3)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农民占据着国家的绝大多数人口和生活区域,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积极调动广大农民奋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乡村,一是可以建设一支爱农村、懂农村的强大工作队伍,然后在工作过程中,将乡村工作做细做实,切实贯彻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二是坚持一切为了广大农民,从农民立场出发,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战略发展的直接受益者,让农民能看到希望,让农村成为和谐稳定发展的乐园。

  (4)抓住核心因素,让关键要素充分流动。

  要想实现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切实抓好核心,让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关键性要素充分地涌动起来。首先,加快推动农业人口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大城镇化建设的力度,鼓励农民返乡,加入到乡村振兴的战略中来,支持广大大学生回乡创业;其次,根据现阶段农村土地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改革农村的土地制度,加强对农村公益性集体建筑用地的投入与建设,服务农村;最后,要从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鼓励外来资本积极下乡,引导这些资本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进而推动乡村的资本增值,推动乡村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乡村振兴还可以积极依靠广大社会、科技、市场的力量,激发乡村发展的动力。

  (5)抓好工作部署,推动乡村战略稳步前进。

  一是正确处理行政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例如,从我国的农业发展国情出发,长期以来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就决定了小农业生产方式将一定程度地长期存在,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效地避免一系列认为干预小农生产的行为,有必要留给小农业生产发展的空间。二是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实施耕地流转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到侵害,才能顺利有序地开展各项举措。三是要重点注意农村发展的短板。针对农村的贫困户、老弱病残人口、留守儿童等,在发展过程中除了给予必要的关怀之外,还需要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做到精准脱贫,时刻与构建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四是要不断加强对农村基层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关注农村社会的管理制度,进而不断健全合理的乡村管理体系。

  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策略

  (1)创新实施理念。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的真正目的,它是为了让我们的乡村居民过上幸福的日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方式,以创新的理念来实施乡村振兴。不能再只是单纯地给钱给物、派几个干部这么简单,而是要从全局考虑,统筹规划,整体协调,来强调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社会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乡村振兴。

  

篇五: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作者:卫振兵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年第8期

  摘要: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按照十九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但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县、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但具体到各地又不可齐头并进,主次不分。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路径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发展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攻关期,在这一时期,积极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地提高农业农村的要素生产效率,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以及创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经过之前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短板,首先,农业的优势正逐渐减弱。如耕地资源的逐渐减少、水资源的缺乏、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其次,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缺乏活力和动力。主要凸显为我国的自然村正在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村土地闲置,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受到制约等。最后,农民持续增收非常的困难,在应对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方面非常薄弱,很多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产量降低,农民的收入不足;农产品产量上升,价格下降,出现增产却不增收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2.1能够有效的贯彻发展新理念,解决我国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农业农村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技术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新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发展理念,符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实际,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通过协调发展,能够有效的平衡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改变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的现状。对于农村土地资源以及宅基地等资源进行盘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农民固定资产的作用,提升农民的收入;将绿色发展作为前提,发展生态经济,避免环境污染的问题。开放发展能够有效的找出我国农业发展在国际市场当中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共享发展能够让人,尤其是对于农民来讲,能够有效的促使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2.2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地尽快实现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农业现代的发展,而信息化则是为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推动力,这“四化”的同步,能够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跨步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还是落后于其他三化的进度,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则能够利用现在的技术、金融以及信息等,为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推动力,促使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使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地完善,进而实现个体农户(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推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2.3能够有效的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性的活力和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不断地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的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其中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能够将农村固有资源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的吸引外出务工人员以及大学毕业生的注意力,从而推动其回乡创业,为农村的发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另外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能够让城乡之间的要素,自由进行流动,进而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新的要素、活力。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3.1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突出一个“新”字

  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科学编制规划,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体现整体性、科学性、严肃性、前瞻性、可操作性。规划是全面的,有是地方只注重乡村建设规划,而对产业规划避而不谈,对农民就业和增收有看法,没办法;规划要有科学依据,要把当地人文地理、风俗习惯、文化特色、产业优势融合进来,把乡村规划得更乡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道,让游客看得见青山、望得见乡愁;规划要有权威性,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规划应当具有超前性,要见新见绿见智,处处体现创新,处处体现绿色,处处体现智慧,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呈现出来;规划要具有可行性,不能纸上谈兵。

  3.2立足自然生态资源,突出一个“绿”字

  以营造乡愁情景为经营理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引入现代旅游理念,植入体验元素,加大与加工业、教育、文化、体育、中医、餐饮、服务等产业的融合力度,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促使农田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彰显归园田居、回归自然本真、世外桃源的特色,为消费者营造养脑、养肺、养心、养眼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供好吃的食品、好玩的项目、好带的伴手礼,形成让游客吃得放心、游得舒心、玩得尽兴,而百姓又能实现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格局。

  3.3以环境整治为基础,突出一个“美”字

  把农村当景区来建设,以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河道沟塘、秸秆焚烧等为整治重点,着力改善农村环境,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奠定基础。同时,继续实施农村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设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让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每个美丽乡村就是不同主题公园的目标。

  3.4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突出一个“融”字

  坚持农游有机结合,在强化“农”的属性同时,突出“游”的功能,在体现“游”的特色同时,兼顾“农”的属性。充分利用本地的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产业、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注重与旅游、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大地景观艺术、文化创意、科技教育、农产品加工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产业的融合,要在游客消费上下功夫,着力培育消费点,特别是要把快乐、体验、观赏变成商品,实现游、吃、住、购、玩一条龙服务,让游客高兴而来,满载而归。

  同时,乡村要因地制宜,创新思路,通过承接或举办各种活动、节庆、大赛、展览等,来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篇六: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

  构想

  1.冯汉悦2.庞香锋

  1..兴业县葵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玉林537800

  2..兴业县葵阳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广西玉林5378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新时代农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路径指引。农村社会工作的任务与特点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的有契合之处,这为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为了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笔者就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构想

  引言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具有内在契合性,社会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1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与农业生产的融合

  推进社会工作与农业产业的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主要是为广大的农民进行资源链接以及政策倡导,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将农民的意见自下而上地传递给有关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自上而下地将政策法规传递给农民。因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所以可以避免一些因自上而下强制执行的政策所造成的

  矛盾。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找到成就感,这就需要转变农民的观念,让农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要通过创新发展方式来激活农业发展,以现代科技为依托,打造创新型农业,降低农业成本投入,降低农业发展风险,完善农业发展政策支持法规,提高农业发展效益,激活农业发展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政策倡导者的作用,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农产品销售,在与农业生产融合的同时还促进了产业兴旺。同时,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与农业生产的融合也是解决农业发展动力不足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要求的有效路径。

  2在地价值的融入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职业,但其独有的在地价值观念使社会工作明显区别于其他志愿服务。中国乡村社会独有的差序格局,使其形成了“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在地价值观念。社会工作“在地化”式的服务工作,必然面临多种价值相互冲突和交融,社会工作在面对不同价值观拉扯时,需要保持价值中立。价值中立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合乎情理的价值介入,不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服务对象,而是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排忧解难。社会工作独特的接纳、同理、倾听等手段可以很好地拉近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聚居了朝鲜族、满族、回族等几十个民族,在开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多方价值观念,找寻其中的平衡点,这有助于弥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缺失,也是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念的修补和完善。

  3可持续生态再造

  首先,改变化学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支配地位,扭转单一品种的规模化种植方式。在绿寨,社会工作者推动村民成立合作社,恢复本地老品种水稻种植,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逐步改变杂交稻种植面积独大的生产格局。合作社每年稳定地种植老品种水稻,通过减少施用化肥农药降低种植成本和单一种植带来的风险,同时有助于土壤修复和水体净化,维护了社区生物多样性,并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的食物来源。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弥合人与自然的疏离关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人与自然的疏离表现为人与自然直接联系的减少、人对自然的

  漠视和侵害。因此,弥合人与自然的疏离关系需重塑人们的环境意识,使其日常生活习惯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主题讨论、播放环保电影、邀请环保生活践行者分享经历等方式开展社区教育,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开展乡村社区生态导赏项目,促使村民重识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与自然直接互动的生态体验平台。社会工作者还推动村民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

  4专业理念决定了农村社会工作需坚持关怀弱势的社会性本质

  在实践中,部分基层党政部门对社会工作缺乏信任,担心产生矛盾,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工作社会效能的发挥。在现有格局下更应该坚持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本质,固守其关怀弱势群体的专业使命与价值观,面向数量庞大的农村弱势人群,将国家政策中带有温度的服务转换为对乡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充分链接与整合政策性资源和财政资源,立体性关怀农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具体来说,从地区发展策略来看,少部分中东部地区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地区需要社会工作以推动经济为主的项目发展,对绝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村来说,需要社会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弱势人群的社会保护与关怀,这是社会工作最为重要的服务内容。

  5乡村治理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农业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必须要持续优化基层管理制度,并加强对乡村治理工作的关注度。结合近年来各地乡村振兴发展累积经验分析可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社区至关重要。现阶段,虽然很多社区部署都是基于城市文明建设所提出,但农村发展环境和城市所处条件存在差异,通过结合农业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家庭因素等创造尽善尽美的农村社区环境,不仅能为农业生产和区域发展提供保障,而且可以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改善当地生活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社区不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还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而社会工作在积极参与建设发展中,持续关注农业内外发展变化,并注重深入发掘潜在优势,明确社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不仅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产业链,而且可以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充足动力。

  6提升农民自身谋生技能

  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其原因之一就是自身无谋生技能,外出工作机会更多。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衔接相关资源,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充分发挥协调者和咨询者作用,了解致贫原因,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推动农村发展。如通过引导相关部门加大对工厂的扶持力度、扩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工业带动农业协调发展;通过解读政策文件,帮助农民利用优势视角激发创业潜能;通过干部服务基层和大学生村官等人才引进,注入新力量,稳定农村人才队伍。

  7发展集体经济,开展文化活动,提高服务质量

  社会工作者大力宣传国家政策,将国家政策普及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引导农民自力更生、积极创业,激发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社会工作者通过引用外部资源进行招商引资,提供技术支持,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机、短视频平台等,宣传农业特色产业。根据农村乡土人情和人文背景,组织成立文化馆,创建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比如戏曲、秧歌、打鼓等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农村文化娱乐项目,不仅可以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

  结语

  乡村振兴系国家发展大计,关乎人民群众之民生,社会工作者要秉承着专业价值观,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服务乡村振兴,不断加强实践研究,突出自身特色专长,以高质量服务推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把专业服务扎根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展示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的新使命与新担当。

  参考文献

  [1]萧子扬,刘清斌,桑萌.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

  [2]胡幺会,付金平,付丽.浅谈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及其对策:以安顺市为例[J].南方农机,2020.

  [3]李伟.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理念、模式与方法[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8):117-124.

  作者简介:冯汉悦(1972–),女,汉族,广西兴业人,农经师,大专,主要从事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工作。

  

  

篇七: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河南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筹措下达134亿元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水22与此同时河南省也出台了关于引导和动员全省性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豫民文2018107号河南省教育脱贫专项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于2018年10月23日召开了河南省教育扶贫行动指挥部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河南省教育扶贫行动专项工作推进方案强调了教育脱贫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探索

  以河南省为例(2007~)

  一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时代背景及其可行性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的脱贫攻坚任务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为了深入攻克脱贫难题,教育扶贫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有其推进的现实可行性。

  (一)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时代背景

  为顺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新决策部署,是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0年,40年来7亿人口实现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伟大成就。与此同时,河南省的脱贫攻坚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13~2017年五年间河南省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全省贫困发生率从9.28%下降到2.57%,共计577.7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同时这也意味着河南省脱贫攻坚进入了深入脱贫的关键时期。截至2018年9月,河南全省未脱贫摘帽的还有47个贫困县,其中,国定贫困县33个、省定贫困县14个;还有3723个贫困村、221.4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总量居全国第4位。[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生态、教育良性发展,切实要求发挥农民自身主体性,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这就离不开教育扶贫的深度开展。《教育脱贫十三五规划》中就指出,针对特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教育最薄弱的领域和最贫困的群体入手,夯实教育脱贫根基,提升教育脱贫能力,扩宽教育脱贫渠道,拓展教育脱贫空间,集聚教育脱贫力量。[3]

  社会工作者是参与脱贫攻坚的一支专业社会力量。2017年《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实施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

  贫计划”要求,发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社会工作专业院系与贫困地区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基地,帮助贫困地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到贫困地区开展专业督导,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在校生到贫困地区进行社会工作实践。促成至少200所高校与贫困县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4]为启动该项计划,2017年和2018年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联合接连召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扶贫动员大会暨教育扶贫研讨会”,落实“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百校对口扶贫计划”,现有两百多所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加入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中。河南省已有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数所院校参与在内,对促进河南省教育扶贫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可行性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阵地,一直走在脱贫攻坚的前沿。新时期河南省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推进、本土化经验的积累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所提供的机遇,使得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推进为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提供了支撑。当前,伴随着全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向前发展,河南省也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快了步伐。如河南省先后出台了《河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关于建立河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到10万人的培养目标,[5]有力地指导了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此同时,伴随着全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向前发展,河南省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也不断向前推进。如近年来,河南省社会工作持证人员逐年增加,截至2016年社会工作人才累计达13000多人[6];河南省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实务水平不断提高。2007~2016年,河南省民政厅组织举办了各领域一线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三区”社会工作实务能力提升、法律风险防范等专题培训,同时指导各省辖市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累计培训25期;近年来,河南省全面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截至2016年,全省在相关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开发设置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累计达到500余个[6]。

  社会工作本土化经验的积累为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奠定了基础。河南社会工作在实践探索的道路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经验。近年来,河南社会工作专业院校提高了对学生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组织学生在城乡社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积累了一

  些本土社会工作服务经验。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岗位等的力度的不断加大,城乡公益服务项目购买力度的不断加大,承接项目和岗位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服务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社会工作经验。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河南省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系统的教育扶贫体系,为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奠定了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提供了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同时,也强调“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7]乡村振兴战略为社会工作特别是介入教育扶贫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成就

  近年来,河南省多策并举,凝聚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一)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教育扶贫事业,鼓励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逐步形成了高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助力的多元供给格局与互动机制。

  河南高校社会工作院系积极与贫困地区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助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2018年河南各高校积极响应“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百校对口扶贫计划”,开展系列服务工作。如郑州大学社会工作系在驻马店市泌阳县闫洼村开展了以“教育扶困,情扬闫洼,郑大社工在行动”为主题的扶贫活动,重点围绕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其他特殊困难人群关爱服务、贫困地区社会工作教育水平提升等服务领域开展相关扶贫工作,项目取得显著效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活动照片荣登《中国社会工作》杂志2018年8月上刊封二。[8]活动结束后,郑州大学社会工作系在当地建立起社会工作实践基地,推进教育扶贫的基地化、常态化和持续性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扶贫工作,并于2018年印发了《关于引导和动员全省性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豫民文〔2018〕107号),[9]加大了教育扶贫的推进力度。如2014年郑州绿城社工服务站就在固始县沙河铺乡成立绿城社工服务站固始分站,长期以来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群体,为他们提供亲情陪伴、应急救助、健康保健等爱心服务。[10]河南省扶贫基金会对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

  县卢氏县发起了“卢氏行——助力童梦”关爱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公益活动。[11]此外,全省各地还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形式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帮扶。如商丘市民权县蓝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民政局的引导下入驻吴庄村委“儿童之家”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开展各种关爱活动60余场次,惠及留守儿童880人次,拓展了留守儿童各方面兴趣。[12]

  此外,河南省的政府部门、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也充分参与到脱贫攻坚的行动中。如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5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全省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13],为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提供了多元互动的支持体系。

  (二)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专业化

  为保障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效果实现最大化,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选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的应用。

  过去10多年来,河南省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通过提升转化、人才引进、学科培养等多种途径,培育了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4]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为教育扶贫的专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育扶贫的服务对社会工作者具有严格的专业性要求。社会工作者需要基于“优势视角”“增能”“生态系统”等专业理论,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为服务对象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满足服务对象多样化需求。如2018年郑州大学社会工作系教育扶贫实践团队基于当地现实情况,依托小组工作的手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充分挖掘其优势资源,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逆力。与此同时,整合社区资源,组织多样化的社区活动,激发了贫困农村社区的活力,彰显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15]

  (三)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服务对象的广泛化

  河南省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程度日益深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逐步实现了覆盖人群以及覆盖范围的广泛化。

  覆盖人群的广泛化体现在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服务对象涵盖了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受灾群众等各类群体,依据个别化原则,为不同的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以激发贫困地区人口的内生动力。如2017年河南鼎力社会工作服务拓展中心正式进驻光山县,开始执行河南省民政厅福彩项目“河南鼎力社会工作服务拓展中心关爱留守老人及社工人才双百计划”,长期以来向老年人提供心理、文化、健康和交流等服务,并培养光山县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6]2018年许昌市启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慢飞天使守护计划”,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救助”“融合推动”等内容[17]。

  覆盖范围的广泛化体现在河南省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了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涵盖全省多个贫困地区。2017年12月13日,河南省启动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实现社会工作先发地区与贫困地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牵手”,以刺激贫困地区社会工作与教育扶贫的有机结合,覆盖地域包括鲁山县、濮阳县、封丘县、新县、桐柏县等。[18]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任务目标,更进一步推动河南省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区域均衡化发展。

  (四)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教育扶贫供给资源的多样化

  近年来,河南省社会工作队伍在介入乡村教育扶贫中供给的资源日益多样化,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为乡村人口的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为了更好地促进郑州大学对口扶贫点——驻马店市泌阳县闫洼村的教育文化的发展,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会的积极功能,2018年郑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施了“教育扶困,情扬闫洼,郑大社工在行动”之闫洼村社会工作对口扶贫项目。本次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工作在闫洼村重点围绕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其他特殊困难人群关爱服务、贫困地区社会工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服务领域通过小组活动和趣味性的游戏,培养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娱生活,激发贫困农村社区的活力;同时通过社会工作实习实训基地的搭建,保证贫困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有稳定持续的助力。[19]另外,河南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学生小组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对洛阳市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扶贫工作,该工作所提供的资源主要表现在法律援助、科技文化知识传授和心理引导三个方面。

  除了高校社会工作队伍积极参与教育扶贫行动外,河南省许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也积极响应号召,助力脱贫攻坚。如2018年6月22日,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牵手尖峰眼科(南阳)医院、南阳慈善总会、社旗县春雨社工中心走进社旗县兴隆镇张岗村,为该村268名特困人员提供健康咨询检查和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20]2018年,郑州市还有多个社工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如郑州市馨家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情暖夕阳”贫困高龄老人安享晚年项目及管城大爱慈善志愿服务项目、金水区梓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困境儿童社工服务项目、金水区雨之露残疾人精准康复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等,[21]促进了贫困人口精神面貌的改变。

  河南省的高校社会工作队伍以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积极拓展教育扶贫的内容,丰富教育扶贫的供给资源,不断强化教育帮扶,切实践行“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河南乡村人口精神面貌的改观,助力脱贫目标的实现。

  (五)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教育扶贫的常态化

  近年来,河南省积极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把教育扶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2018年上半年,河南财政厅筹措下达资金3.2亿元,确保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河南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筹措下达13.4亿元,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22]与此同时,河南省也出台了《关于引导和动员全省性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豫民文〔2018〕107号)、《河南省教育脱贫专项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于2018年10月23日召开了河南省教育扶贫行动指挥部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河南省教育扶贫行动专项工作推进方案》,强调了教育脱贫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教育扶贫呈现常态化发展趋势。如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对泌阳县闫洼村开展的为期三年的教育扶贫行动;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对台前县清东村开展的为期三年的教育扶贫行动等。[23]脱贫攻坚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河南省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也积极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将教育扶贫作为常态化的行动进行贯彻落实,不断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三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所面临的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审视,仍然会看到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面临一系列问题问题,主要如下。

  (一)教育扶贫的各行动主体之间的联动性不足

  教育扶贫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当地政府、社工机构和高校等的共同协作,联动发展,才能更大化地利用资源,取得更大的效果。当前,河南省社会工作者介入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行动时,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下,各行动主体之间的联动性不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时多依靠自身的力量与当地的村民进行沟通,了解村民的服务需求,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适应新环境,其他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等的协同配合不足,教育扶贫时也没有很好的扶贫共享平台提供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效率和效果。这种协同性的不足也阻碍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降低了教育扶贫的精准度与效率。

  (二)教育扶贫人才队伍建设的落实有效性不足

  河南省目前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尚不足。《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其中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

  水平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约1.2万人。目前,河南省距离此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农村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配置还相对落后,薪资待遇及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加之教育政策的不完善,其对于社会工作者很难有较大的吸引力。此外,受时空的限制,社会工作教育扶贫团队深入农村多是提供短暂性支教行动或教育扶贫行动,而本地教师因缺乏长期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不能有效掌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服务技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教育扶贫的现实需求。

  (三)教育扶贫的相关倡导性政策的操作性不足

  健全、完善的教育扶贫倡导性政策,是推进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攻坚战略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国家层面的教育扶贫战略方法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在地方上又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加以落实。如2016年制定的《河南省教育脱贫专项方案》,从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具体措施等方面对教育扶贫做出具体要求[24],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不便于社会工作者介入干预;关注短期目标,缺少长远规划;受“输血式”扶贫方式影响,忽视个人可持续发展;组织实施的具体内容较为粗略,不够明确等。再如2016年印发的《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发展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其中并未提及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内容。由此可见,政府对社会工作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使得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缺乏有力的政策依据和制度支持,影响社会工作介入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力度。

  (四)教育扶贫所依托的农村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不高

  目前,在河南农村地区,村民对社会工作知之甚少,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不高。如郑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18年在泌阳县闫洼村开展“教育扶困,情扬闫洼,郑大社工在行动”教育扶贫活动刚到闫洼村时,当地大部分的村民并不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一部分村民认为社会工作者大致就是志愿者,对于社会工作所具有的专业性服务知之甚少。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对于社会工作开展教育扶贫所具有的专业优势也不了解,希望前来的社会工作服务团队更多地协调他们开展扶贫的日常工作,而不是积极为社会工作服务团队搭建开展教育扶贫的专业服务平台。教育扶贫所依托的农村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不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扶贫的有效性。另外,农村交通、信息等的相对落后,也使得有关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很少能通过进村宣讲或媒体宣传传播给村民,不利于社会工作者介入教育精准扶贫。

  四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未来展望

  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积极应对,

  以为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开拓更好的发展空间。

  (一)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搭建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良好平台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广泛参与,然而目前河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给显然满足不了现有的农村教育扶贫的需求。因而要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搭建良好平台。

  第一,拓展培养平台,依托高校催生人才。高校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可为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提供人才保障。一方面可通过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疏通人才服务渠道,让部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农村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在贫困农村地区建立的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对当地农村精英人才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培养本土社会工作教育扶贫人才。

  第二,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教育扶贫服务人员的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力度,提升培训质量。为此,应增加对教育扶贫培训的财政支持,通过继续教育的认可等各种措施激励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培训,并激励参与培训的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教育扶贫行动。

  第三,引入专业社工机构,落实“三社联动”服务机制。社工机构是一线社工发展成长的组织基础,可以在农村贫困地区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将社工机构发展成为兼具平台性与服务性的枢纽型综合服务组织。在社工机构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培育本土社工人员,注重本土社工机构的建设。同时,积极落实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回应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推动农村教育扶贫工作走向深入。

  (二)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保障机制

  目前,河南省初步建立了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社会工作投入保障机制,但是政府购买的农村社会工作扶贫服务项目较少,难以满足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需求。与此同时,河南省虽然出台了有关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政策和意见,但还需进一步制定完备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标准和办法,建立有效的服务购买机制及完整的服务购买操作办法。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服务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的有效沟通平台,以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率和社会工作的服务效率。也就是说,需要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建立健全和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机制,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相应的资金和制度保障,以有效助力社会工作介入下的教育扶贫项目的开展。

  (三)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提升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

  随着教育扶贫理念的不断深入,面对长期脱贫问题,提升贫困人口脱贫的内在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构建新型教育观念。贫困文化的代际传承是贫困治理中需要关注的深层问题。社会工作在介入时,要注意改变贫困家庭的传统教育观念,打破贫困人口在长期的贫困生活中所形成的特定文化、行为规范和价值观,防止“贫困亚文化”在家庭内部固化而不断传递。与此同时,要加强现代化教育观念的传输,激发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信念,挖掘贫困人口脱贫的内在潜力,全面提升个人和家庭的发展能力。

  第二,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社工可以通过链接外部教育资源,努力使贫困地区家庭的子女都能接受先进的现代化教育,为改变贫困地区教育的落后面貌积蓄新生力量。

  第三,开展农民教育工程。对于缺少中高等教育的适龄农村劳动青年,开展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职业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同时要注重通过开展农民教育工程,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农民自立、自强、自助的意识和能力,把“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提升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早日走上振兴之路。

  (四)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村社会工作的认可度

  作为参与教育扶贫的重要专业力量,社会工作要在农村教育扶贫中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就需要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村社会工作的认可度。

  第一,依靠社会工作者进行自我宣传。如入村和驻村的社会工作者要增强进行专业宣传的意识。在开展专业活动的同时,社工可以通过和农村居民交流、道路或广场设点、工作站张贴海报等方式来进行农村社会工作宣传,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知名度,进而增强村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可度。

  第二,依靠基层力量开展专业宣传。社工可依靠基层力量开展专业宣传,如通过与村委会以及乡镇政府等基层管理部门联合,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提升社会工作在农村社区的公信力。通过参加农村居民集体活动与村民会议,加深村民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了解,提高农村社会工作的接纳度。

  第三,借助外部资源加强社工宣传。社工可利用进入农村的志愿者队伍、民间公益组织、媒体力量等来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教育扶贫的宣传,这也是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宣传的有

  效方法之一。总之,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要根植于本地文化,在本地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塑造教育扶贫的精神土壤,从而提升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便于更好地推进教育扶贫的工作。[25](五)推进多方联动的教育扶贫模式,发挥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合作。根据教育扶贫的实际情况,在农村社区的支持下,发挥好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利用好社工机构的基层工作经验,开发有效的社会组织资源,引入志愿者工作队伍,探索多方联动的教育扶贫的联动模式,建立健全和完善“高校+社工机构+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的联动机制,从多种角度介入教育扶贫各方面的工作,发挥好社会工作组织在专业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和不同组织力量的独特作用,为实现扶智扶志目标提供全面和长效的支持。在多方联动的教育扶贫模式的推进中,尤其要注意发挥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以有效弥补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缺口。要积极动员高校社会工作院系对口参与教育扶贫,通过项目引领、模式探索、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机构扶持、减贫机制构建、助推政策研究等路径,进一步凸显社会工作教育对脱贫攻坚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作用。[2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共同介入,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发挥教育扶贫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农村贫困地区早日走出贫困,早日实现乡村的振兴。

  -全文完-

  

  

篇八: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工作的专业优势及实践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推动中国整体进入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社会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专业价值观,倡导帮助有需要的个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及实务在介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存在一定的耦合性,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价值和角色优势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计入乡村振兴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紧密结合的,二者之间是一种耦合发展的关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推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之中,社会工作不应该也不能够缺席。一方面它能够为政府提供专业知识和辅助,另一方面能够直接对接民众,能够精准回应与解决农民面临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发掘村庄优势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发挥资源联结和协调整合的中介作用。具体来看,社会工作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上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社会工作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可以弥补乡村振兴

  —1—

  主体的结构性缺失问题。可以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乡村教育培训、打造乡贤工程等措施来培育本土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人才流失以及治理主体不足的村庄之中,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村庄的管理、规划、发展和社会服务、为村两委提供助手和参谋等方式来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制定人才支持计划、提供工作场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来吸引人才返乡参与村庄发展。社会工作者长期致力于社会实践,因此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为政府制定、实施相关领域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社会工作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理论指导。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乡村振兴过程之中村庄的空间规划、产业打造、农民组织以及集体经济的发展等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可以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基本专业方法。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差别化对待受助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给每位村民以一对一的帮扶,实现乡村振兴个体化水平的提高。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动员建立各类型群体,将具有相同性质的人群集合在一起,激发村民活动积极性与参与性,给乡村振兴注入团结协作的力量。社区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与村委会基层组织合作,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建设居于主导作用,拥有政策制定、宣传、执行的权力,社会工作与基层组织的合作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助推器。

  (三)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理念

  —2—

  能够为乡村困难群体提供现实关怀,有助于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并不是部分地区农村的振兴和乡村之中部分群体的振兴,也包括贫困人口、农村妇女、农村老人、残疾人等所有困难群体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帮扶。社会工作者走进乡村,走近村民,坚持以人为本的视角,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以赋权、增能等方式,强调尊重、参与、分享、发展,着力解决乡村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着力解决人的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包括基本生存、持续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注重民生问题,与乡村振兴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具有共通点。

  二、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角色定位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服务过程扮演者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者、政策影响人等。因此,社会工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应当重点发挥上述角色,并用专业的方法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一)重点发挥社会工作的资源获取者角色,促使农村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为实现产业兴旺发达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质量,努力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总之,由于乡村振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社会工作必须积极参与,重点发挥资源获取者角色,助力乡村振兴。所谓资源获取者是指社会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服务救助对象,更好地实现助人目标,必须利用社会资源网络联络政府、机构、社会等主体,并向这些主体

  —3—

  力量争取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传递到受助者的手里。而将这一理念付诸于乡村振兴进程,乡村振兴的宏观受助对象即是整个农村,微观受助对象即是具体的村民,社会工作需要充分争取资源,为农村发展和建设提供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为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所需的基本性资料。

  (二)重点发挥社会工作的政策影响者角色,推动生态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素,需要建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促使我国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政策保证,这要求社会工作需要重点把握和发挥社会工作政策影响者的角色。所谓政策影响人,是指由于部分问题不是由生理、心理所致,而是由社会性因素所导致的。因此,对造成这种社会问题的政策或制度进行改变就是必要的。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诸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需要发挥社会工作的政策影响人角色,推动有关政策在农村的落实,促使政策深入人心,进而促使生态农村的建设进程得以加快。

  (三)重点发挥社会工作的倡导者角色,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近年来,农村不良风气的蔓延导致农村社会生态面临诸多问题,这也要求我们需要重视社会工作的倡导者角色,加强对农村文明乡风的引领和指导。所谓倡导者,是指社会工作者应当倡导受助者采取行动,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特定行动才能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当积极引导案主采取相应的行动,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

  —4—

  社会工作应当积极发挥倡导作用,引导村民树立良好风气,同时,也应避免完全忽视农村文化和农民意愿的强行推动的工作举措。

  

篇九: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浅谈乡村振兴实施的路径

  摘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进一步介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路径,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创新科技,引进人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把握农村产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注重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将实现农民富裕这一目标放在突出位置,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含义;实施路径;农业;农村一、乡村振兴的含义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体现,同时也是中国迈进新时代发展城乡经济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内涵要结合理论和实践去理解,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去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是基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应当牢牢把握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这个基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战略实施进程适时做出调整。始终坚持完善农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注重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推进乡村优秀文化传承,加快乡风文明建设;健全农村治理体系,实现有效治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富裕。此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应当发挥农村特色产业的优势,将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飞跃。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领域的问题,是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改革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共同作为优先发展的事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位置,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在新时代必须坚持。2.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两相对比,虽然同样是五个方面20个字,但除“乡风文明”外有四句话不一样,这四个方面已经根据新情况进行了调整,是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一个新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这个战略的实施将会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比以前单一的农业现代化涵盖的范围更加宽广,这是一个崭新的表述,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涉及农村的经济、农村的政治、农村的文化、农村的社会、农村的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4.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r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要保持土地承包

  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全面推进农村改革,让农村换上新面貌迎接新变化。在政府引导方面,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政策。但同时,要明确政府的引导是为了与市场配合共同起作用,而不是限制市场的灵活与自由。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其一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其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深化,应当明晰集体产权,保障农民权益;其三是要将小农经营与现代化农业大生产发展有机结合,挖掘发展特色农业与规模化经营的潜力与优势。(二)因地制宜,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由于乡村的气候、地形等条件不一,适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不一,所以应当结合每个乡村自身的特点和可利用的资源情况,发展可持续的产业。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有关键作用,其对人才培养、增加就业等有积极作用。加快农村产业发展首先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选择主导产业,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其次要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农业为基础,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再次,要合理利用当下“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不可少,从而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创新科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乡村普遍存在生活条件较差、教育水平较低、人才匮乏等问题,科技的创新和教育的进步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创新科技,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发挥科技在新型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节约、绿色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加强教育,培养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专业型人才。此外,应提供相关激励政策,吸引人才回乡村建设。(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建设美丽绿色的乡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在乡村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千万不能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发展了经济,丢了环境,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取。二是要有意识地保护环境,重视乡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以及秸秆焚烧等问题,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化发展。(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物质技术条件,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顺应我国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

  

篇十: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建立渔农村垃圾日常清扫保洁制度全面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以六横为例文朱燕霞浙江经略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清理渔农村房前屋后村道路边山体岸边公共场所等生活垃圾和河沟池塘清淤清理基本全域实现渔农村生活垃圾三化处理全覆盖100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以六横为例

  作者:朱燕霞来源:《中国房地产业》2019年第9期

  【摘要】我国在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时必须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创新和改革农村体制机制,并且应用现代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积极建设现代乡村文明,实现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并且实现振兴制度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六横镇

  1、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意义

  1.1符合现代文明发展需要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文明属于鼎盛发展时期,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决定性作用。农耕文明所表现出的民族多元化和地域多样性特点均满足中华文化发展需求,并且由此所衍生的农业与手工业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生产中心。所以农耕文明所包含的文化品格和精华思想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

  1.2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在实行城市化发展期间过度牺牲农村剩余资金和人力资源,全面实现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需求。并且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包含农村地区。此种关注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发展的现象会在极大影响农村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因此不管是区域不平衡发展还是城乡不平衡发展都不满足城市化发展内在需求。导致此种不平衡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表现在农村与农民发展落后。所以实行乡村振兴发展,并且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才能够全面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2、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分析

  2.1注重居住环境专项治理

  对于居住环境整治来说,必须全力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清除渔农村违法建筑;改善乡村厕所卫生条件;建立渔农村垃圾日常清扫保洁制度,清理渔农村房屋周边以及公共场所所堆放的生活垃圾,并且对河沟池塘实行清淤清理。以实现渔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管理,探索区域共建共享合作模式,促进渔农村垃圾就地减量和分类处理。

  六横镇在环境整治和水源治理工程中重点关注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理、公厕革命等工程,共清理垃圾1202处、乱堆物1174处、污水沟157处、小广告580处、乱搭棚78处。建立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站,运行垃圾户定点存放、村集中收集、镇统一运输的处理机制,实现日清日结。建立渔农村垃圾日常清扫保洁制度,全面清理渔农村房前屋后、村道路边、山体岸边、公共场所等生活垃圾和河沟池塘清淤清理,基本全域实现渔农村生活垃圾“三化”处理全覆盖100%。

  2.2提升村庄建设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六横镇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不断强化力度,累计投入资金7755万元,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村道硬化亮化等工程,成功创建精品社区4个、特色社区6个,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六横村庄建设工作得到了市省级相关部门的肯定,并荣获浙江省2018年度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同时,结合普陀区“五进苗木”绿化活动完成五星村、苍洞等9个森林村庄以及高峰、王家等23个绿化示范村的建设。先后实施开展“美丽乡村”坦岙、大岙项及“特色村"大脉坑项目建设,同时六横积极创建森林村庄及绿化示范村,实施苍洞中心社区村森林村庄、岑夏社区、悬山社区绿化示范村等9个绿化项目,结合“五进苗木”活动,提升社区村社绿化效果,改善优化了渔农村居民人居环境。

  2.3提升绿色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品牌

  六横镇按照万村景区化工作部署和要求,充分挖掘六横海岛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特色产业等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培育创建了四个A级景区村庄(青联社区村青港岙、悬山社区村马跳头、和润社区村里岙、杜庄社区村杜庄)。组织开展了“中国旅游日”“旅游恵民季”等活动,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措施,依托六横砚瓦岛、海岛民宿等开展旅游营销活动,先后启动海岛世界一期工程、砚瓦岛旅游度假项目三期工程、六横海钩休闲渔业等项目。同时,台]沿海公园和龙山浦西公园旅游厕所建设任务已完成,并投入使用。

  2.4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乡风文明

  注重村落传统知识、传统技艺、村规民约、民俗节庆、民间艺术以及古建筑、传统工具等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全面复兴传统渔农业文化。协调古村落保护、村民生产生活和开发建设的关系,避免无序建设和过度开发。坚决不能为了实现现代化发展而破坏古村落和历史文化特色建筑。乡村振兴发展期间必须全面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宣扬家风文化和文明乡风,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通过“最美邻里”“道德模范”等系列评选活动展示好家庭、传授好家训、宣传好家风。

  3、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策略

  在我国十九大会议报告中强调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并且要求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对于乡村发展来说,需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地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3.1创新实施理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目标在于让群众百姓能够过上现代化生活,实现农村产业化发展,环境优美,家家户户都能够富裕起来。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乡村振兴发展的总体要求在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等理念,并且与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相一致,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在实行期间必须创新发展理念,不能通过传统发展模式实行表面化改革发展。需要从全局发展角度进行分析考虑,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发展。

  3.2准确定位,精准试策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在于谋划和精准试策,注重实干性。注重地区精准扶贫,实施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做好文化传承和传播工作。在振兴发展初始阶段必须做好扶贫脱贫工作,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在处理好地区贫困问题之后才能够谈及振兴发展。在脱贫问题解决之后应当确保农村就业率,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如何第一、二、三产业,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需要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在于文化内涵和品味。所以在带动地区发展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文化传承和环境整治。比如六横镇开展的台门双屿商渣小镇项目和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建设项目等,通过以上项目不仅能够做好地区环境治理工作,还能够实现精准扶贫,提升六横镇农民就业率,通过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开发全面利用乡村现有资源,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3.3注重乡村振兴制度建设

  由于乡村振兴发展直接关联中国梦的实现,因此需要做好制度与法律规范,确保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比如六横镇所推行荷花“党建+产业”,邵家“党建+信息化”,党建引领示范村等项目,有效体现出乡村振兴发展成效,为制度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所确定,满足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因此只有全面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才能够为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通过重构乡土文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生态环境等措施全面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常瑞,金开会,李勇.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资本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基于凉山州脱贫乡村产业发展视角[J/OL].西南金融,2019(01):1-10.

  [2]陈晓宏.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以福建省三明市“跨村联建”为例[J/OL].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2):1-8.

  [3]邓明磊,陈桐鑫,杨苗.浅谈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土地价值——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9(02):1-2.

  

  

篇十一: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发展城镇建设,使我国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拍手称快。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厚植中华文明根基、发展现代文明的需要,是实现城乡、区域和人的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国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注入先进文化活化乡村精气神建设现代乡村文明,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体制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创新实施理念,精心谋划精准试策,建设田园综合体,加强乡村振兴的制度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策略引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城乡建设发展非常迅速,初期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城乡建设一体化是目前我国在发展整体经济的过程中的重点,但是,乡村经济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国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得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提升。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及策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执政基础,强化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及服务性质。1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首先,乡村振兴是厚植中华文明根基、发展现代文明的需要。中国是农业大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文明时代的巅峰,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中华文明,正是建筑在这种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之上。在工业文明诞生之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相当长时期中,以渔樵耕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为代表的中华农耕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创造出来的国民财富占世界总财富的三分之一。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所体现的哲学精髓,孕育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应时取宜、守则慎独、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培养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邻里相帮等核心价值理念,与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所崇尚的爱国、创新、和谐、环保、低碳的文化理念不谋而合。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赋予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基因和厚重感。不仅如此,中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发展出高水平的农业与手工业,成为全世界的生产中心。丝绸之路不仅为世界输送了精美华贵又实用的商品,还将整个欧亚大陆(包括北非)联系了起来,对人类文明的交流发展起到了大动脉作用,中国作为这一动脉系统中的心脏持续了两千年之久。因此,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十分优秀,是中华现代文明的根基,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2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2.1创新农村体制在对农村体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经营权进行实行,使得农民能够利用土地改革制度增强农村整体经济效益。政府的需要对乡村集体经济进行改革,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行确定,使得农民的稳定收益能够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增加资本投入,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

  够达到新时代发展的要求。2.2运用科学技术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业都开始利用科学技术开展相关工作,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就能够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增强农业发展体现的现代化效用。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还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与产业监管中,强化产业发展实效性。在开展农业种植业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喷灌技术提高整体效用。相关人员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得农产品供给质量及效率得到提升,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强战略实施效用。

  2.3引入先进文化活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不仅仅是依靠农业产业的加强,还需要使得农村文化得以更新,使其能够跟上现代化文化的发展步伐。加强文化教育质量也是振兴乡村的重要方式,因此,政府需要对乡村文化教育工作进行改善,实现教育创新,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整体质量。政府需要引入先进文化活动,建设艺术馆、体育馆及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使得农村居民能够开展文化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风气能够得以改善,提供人才支撑,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条件。2.4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任何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以相关的体系作为基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使得战略的实施有所依据。在传统的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政府在开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方式及水平都达不到治理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达到战略实施要求。在实际开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公共事务的透明化,对社会人才进行引进。还需要做好文化建设及生态环保等工作,完善乡村治理内容。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策略3.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县政府设立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用于集体经济项目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风险担保等。按照“保本增值、按股分红、确保安全”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类扶持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3.2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各项惠农资金在符合政策规定前提下优先安排给村级组织实施,增加村集体服务性收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和政府帮扶资金,集中投向村集体经济项目,形成村集体持有股金、村党组织监督、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实施、按股分红的利益共享机制。3.3强化落实土地政策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用于农村各类建设项目,节余指标经批准可有偿提供使用。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村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土地,可不办理征地手续,只需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3.4提升金融支撑能力金融机构要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评级授信范围。以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引领,抓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草场权、养殖水面和设施农业等方面开展收益权,保证贷款业务,加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绿色金融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倾斜。3.5要创新实施理念

  

篇十二: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结语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领悟科学发展内涵加快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必须从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特征出发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我国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研究

  作者:隋林材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9年第12期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策略

  1;引言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但是,乡村经济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更全面的解决三农问题。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及策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执政基础,强化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及服务性质。

  2;乡村振兴的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目标及重点任务。

  3;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乡村振兴是厚植中华文明根基、实现中华现代文明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拥有着历史悠久且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正是在这种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基础之上,我国的农耕文明呈现出民族多元化、多样化、民族性以及历史传承性的特点。因此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发展之地的农村地区,蕴含着中国民族伟大的精华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华现代文明的需要。(2)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区域和人的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经历了现代化的工业洗礼、改革开放的发展,并没有让中国的广大的乡村农村富足起来,农村占据着我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和区域面积,与城市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难题。其中农村发展落后,农民生产力水平不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首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村优先发展”的初心,才能确保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中国的全面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4;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4.1;创新农村体制

  农村体制的创新能够使得农业结构得到改善,使得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深入改革工作中,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在对农村体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经营权进行实行,使得农民能够利用土地改革制度增强农村整体经济效益。政府的需要对乡村集体经济进行改革,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行确定,使得农民的稳定收益能够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增加资本投入,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达到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4.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来实现乡村振兴

  当今时代己经进入工业革命4.0,大数据、互联网+等广泛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将这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将现代生物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喷灌技术等注入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构建起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融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同时新技术的运用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面污染的问题。同步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各类形式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农业证券、保险,扶持高科技农业企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减少低效和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真正使中国经济发展由数量型迈向质量型,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

  4.3;引入先进文化活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不仅仅是依靠农业产业的加强,还需要使得农村文化得以更新,使其能够跟上现代化文化的发展步伐。加强文化教育质量也是振兴乡村的重要方式,因此,政府需要对乡村文化教育工作进行改善,实现教育创新,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整体质量。政府需要引入先进文化活动,建设乡村艺术馆、村民活动大院及村民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场所,使得农村居民能够开展文化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风气能够得以改善,提供人才支撑,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条件。

  4.4;抓住核心因素,让关键要素充分流动

  要想实现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切实抓好核心,让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关键性要素充分地涌動起来。首先,加快推动农业人口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大城镇化建设的力度,鼓励农民返乡,加入到乡村振兴的战略中来,支持广大大学生回乡创业;其次,根据现阶段农村土地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改革农村的土地制度,加强对农村公益性集体建筑用地的投入与建设,服务农村;最后,要从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鼓励外来资本积极下乡,引导这些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本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进而推动乡村的资本增值,推动乡村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乡村振兴还可以积极依靠广大社会、科技、市场的力量,激发乡村发展的动力。

  4.5;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任何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以相关的体系作为基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使得战略的实施有所依据。在传统的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政府在开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方式及水平都达不到治理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达到战略实施要求。在实际开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公共事务的透明化,对社会人才进行引进。还需要做好文化建设及生态环保等工作,完善乡村治理内容。

  4.6;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农民占据着国家的绝大多数人口和生活区域,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积极调动广大农民奋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乡村,一是可以建设一支爱农村、懂农村的强大工作队伍,然后在工作过程中,将乡村工作做细做实,切实贯彻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二是坚持一切为了广大农民,从农民立场出发,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战略发展的直接受益者,让农民能看到希望,让农村成为和谐稳定发展的乐园。

  5;新时代乡村振兴策略

  在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创新实施理念,政府要让村民加入到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理念的创新要求相关人员规范自身的思想及行为,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效用得以体现。为了使得战略实施达到高效性,减少其中的问题,就需要对其进行精心谋划,还需要对其进行试点工作。政府可以建设田园综合体,在开展种植业的过程中保证生态环境的优化。还需要以乡村振兴的制度建设作为基础,使得策略的实施有足够的硬性保证。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领悟科学发展内涵,加快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必须从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特征出发,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我国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张克俊,虞洪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1):11~20.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6):795~802.

  [3]陶维兵.新时代乡村民俗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创新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8(1):133~140.

  

  

篇十三: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探析

  作者:潘旭冉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21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基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工作方法等视角,探究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吻合性,对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价值蕴含、优势与困境进行了梳理,并从与政府合作购买服务、多元主体合作、整合城乡资源协调发展、本土化发展、乡村人才培养、结果评估等方面探讨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以此回应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社工机构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受到了党中央的大力关注,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得到改善。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民适应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村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于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如何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此项政策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和实际结合,运用科学的知识理论武装政策,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政策。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二者协同发展是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新与推进。

  1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价值蕴含

  社会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专业价值观……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及实务在介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1.1提升乡村发展质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尤为突出,城乡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限制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提高农业经济产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竞争力势在必行。农村经济长时期落后于城市,要想缩小差距,必须由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首先从东部大城市发展起来,现在逐步向乡村发展,因此社会工作积累了城市发展的经验,并掌握一定的城市资源,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可以加强城乡合作,实现公平贸易,平衡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以此协助乡村经济建设,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1.2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构建良好环境的乡村生态系统,需要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特有的无形资源,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工作以促进人与环境“适应性平衡”为目标,介入乡村振兴,通过发挥其治疗性功能,帮助发现和解决人与环境中出现的不合辙行为,助人自助以实现村民主动了解自己与环境的不当互动行为,并且积极提高自身环境适应能力,改变以往粗放式、破坏式的与环境相处模式,推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3营造乡风文明好氛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现乡村振兴,即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社会工作实务是道德实践过程,社会工作有其专业价值观,强调尊重、友爱、互助、公益的精神,这种社会工作精神可以成为乡村建设的价值引领。社会工作者作为乡村教育的助推者,在介入乡村振兴实践中,通过与村民交流沟通,引导村民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文化自觉,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价值观,增强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让其致力于为乡村建设谋利益。同时,专业社会工作者经过系统文化课学习,是一批拥有科学知识的群体,社工机构走进乡村,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建设文化知识长廊等活动营造友善、和平、积极、健康的乡村氛围,繁荣乡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形成“亲情、友情、乡情”和谐乡风。

  1.4构建有效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将传统的政府主导、强制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参与、各方合作、交流沟通的一种新模式,治理强调的是参与性、合作性、互动性、协调性。什么是治理有效,如何治理有效是党中央提出的关于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础问题。李克强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者对人尊重,没有歧视,注重平等、友善,通过平等协调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问题解决的可操作性,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可调动多方社会力量,合作增进社会矛盾的可治理性,最终实现有效地社会治理,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介入振兴是社会治理的实践与细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5以民生为基础,塑造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有学者指出:“社会工作是以他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即肯定个人(社区)的价值、潜能,并重视发掘动员个人(社区)等自身能力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工作主要是对特殊群体提供服务,村民是社会工作者主要服务对象之一,社会工作者介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村民提供帮扶,这种帮扶不同于其他组织、个人直接提供物资帮助,而是更多地关注农民能力的培养,意识的提升,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来看,“是否有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寻找面对、处理和超越问题限制的具体途径”。社会工作者介入乡村振兴,会帮助受助者自己发现问题和优势,让受助者认识到他们的个人价值所在,他们不是社会的“淘汰者”,而是社会的“推动者”,激發村民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帮助村民定位自己是社会的主人公,强化其社会建设主人公意识。

  

篇十四: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策略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农业农村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笔者根据我国“三农”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农业农村工作从关键点、着力点和保障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由点带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小农户;现代农业

  一、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对接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相对接

  所谓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和技术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顺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小农户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要学习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第一,要重视对科技的学习和引进,在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稳产高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积极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要顺应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向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靠拢;第三,要由重视数量的发展转变为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以便获得可持续性。因为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实现产业的增值和事业的发展;第四,要树立环保的意识,现代农业同时也是生态农业,要重视对土壤和水源的保护,在生产出健康农产品的同时,维持好乡村的青山绿水。

  (二)小农户与全社会的资金和科技支持相对接

  首先是国家财政会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投入配套的补贴资金,之后将撬动全社会的资金,如金融资本、农业资本等的相继投入。其次是合理引导小农户。第一步是使其回归本源,即如果其在城镇没有合适和稳定的工作,就建议其选择回乡就业和创业,缓解目前存在的大量空壳村的问题。第二步是使其找准政策的施力点,然后积极跟进。如其居住地是平原地区,拥有大面积的耕地,那么国家必然将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时应建议小农户以合理的价格或以土地参股的形式把土地流转出去,自身则选择到农业企业中去就业或以自有资金和贷款创业。第三步是使其随时关注国家的补贴政策,及时准确地填报、更新自己的信息,以便能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实现年年增收、生活富裕的目标。

  二、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主要解决的是农业的供给质量效益和产业发展的问题,要点是按市场规律调节要素和产品市场,实现高端化和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因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对农产品的多重需求,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升。应着力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节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转型协调发展。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在农产品种植出来以后让它进入加工、流通、仓储、运输等领域,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产业链的增值。

  (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生产体系解决的是如何种地和提高生产能力的问题,要点是科技进步、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生态绿色生产。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手段和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已经从完全依靠手工、畜力转向了依靠机械和技术进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是56%,农业全程机械化率大概是65%,在小麦这个特定产品中,农业的全程机械化率已经突破了90%,高的地方甚至达到了95%。今后要在这方面继续发力,同时要重视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提升和发展农业,优化农业生

  产方式。另外,要加大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尽力保持住乡村的优美环境和人文景观。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经营体系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成效的问题,要点是发展组织化、集约化的生产和经营,就是把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优化组合,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因此,应着力建立和发展生产经营者队伍,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经营利益分配和联结机制,确保农业经营者和农民增收。特别是要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真正按照合作社的模式经营,使其成为联结农户、农业企业和市场的纽带,既使各方受益,又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乡村振兴的保障点:资金投入、要素市场及制度供给

  乡村振兴正如一艘巨轮已然起航,要想使它乘风破浪前行,就要给它充足的动力保障,而资金、要素市场和制度正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

  乡村振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远不能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在农业领域的财政支出虽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效率却不高,存在着多头管理、投资分散、对象失准、截留、挪用等问题。本来应集中支持大宗农产品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安全的资金,却部分投入支持了大量营利性的龙头企业、服务于高端消费人群的农业企业等,这样的情况亟待改变。令人欣喜的是乡村振兴已定为国家战略,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支持,定会逐步的推出,而财政资金因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必须要和政策配套,实现精准投入,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终撬动社会资本的跟进。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

  健全政策体系,改革体制机制,破除一切障碍,推动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按照市场的规则在城乡的均衡配置。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完善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制度和宅基地的相关制度。赋予农村土地等资本的功能,使其可抵押,获得融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制度适应市场竞争的规模和变化,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乡村流动。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备推进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5.

  [2]党国英.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依据与实现路径[J].社会发展研究,2018.5.

  

  

推荐访问: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社会工作 振兴 介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备案号:豫ICP备16002908号-1

Copyright©2024小目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