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五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五篇

2022-12-28 13:10: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1  【摘要】在新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们纷纷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仅注重“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五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五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1

  【摘要】在新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们纷纷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仅注重“表”,而不注重“里”。一堂课上,大量的师生互动,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让我们质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道方法、手段多了,有效性就高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我们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予以忽略。我们知道,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做好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尚属困难。但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主要看是否具有有效性,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甚至教学的后果。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不仅要注重学科的价值和学科特点,而且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才使历史课堂教学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深刻理解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要合格的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和宗旨。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考察和定位,离不开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和标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学对象的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也体现了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更进一步讲,就是要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满足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增长历史知识加强历史认识的教育理念。但在现实中,这样的目标和要求很少能做的到,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不仅有教师的问题还有教学管理的问题。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和学生要有较强的互动,甚至还有辩论,谈什么感想之类的,夸大了理想而缩小了现实的影响力,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程目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观念的革新与创新的产物,它不反对仅仅对教学方法的追求与重视,也不是反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的内容安排主要针对中学生的德智体美育各方面发展,让学生获得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同时,对道德认识,审美训练,深刻思考都有所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不会偏离人,偏离现代社会的教育!所以深刻理解教学木匾至关重要,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保证!

  2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激发同学的兴趣和参与感。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实质是仍然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

  选择合适有效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学生有兴趣爱好了,就会加入到历史的大序列中找到自己要思考的东西和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就可以讨论问题,关注现实,积极主动地从各个各方面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教学训练,教学目标也容易完成。

  3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利用

  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在作为教学手段已是很普通的手段。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课程的教学是离不开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利用的。主要是多媒体网络资源有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历史老师才用了以后效果更加明显。再加上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心思网络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

  但也有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时有一个误区:认为多媒体网络资源甚至可以代替常规教学。这是不正确的。常规教学依然是教学的基本的寄出的手段。在教学中利用携带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成为课堂中心之势。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在教学中,教师的根本地位是任何手段都不能代替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是当地应用多媒体网络,为教学锦上添花,增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如果仅仅依靠多媒体网络资源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而且,多媒体网络资源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教师搜集学生的其他反馈的信息的时间就相对较少。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是机会也大为降低,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由此而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实现了。

  4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有能力的老师总是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很多可以解决的课堂教学的难题。教师多多的鼓励,多多的赞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也增加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动力。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思考,懒于思考,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偏离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这种方式的教育教师和教学管理要负更多的责任,这种教育方式也不利于教学和学生主体发展的,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可言,更别说思想上的创造和创新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要勇敢大胆的去利用知识去实践和创新,鼓励学生敢于突破规律,批判的对待人类的知识成果,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宗旨。总之,卢梭说过:“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有伸张自由的空间,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这也是作为教师神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2]杜凤英.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J].科教纵横,2010(0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2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受到重视。历史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为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对初中就历史教学进行改革。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从而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水*相对较低。基于此,针对新课标下初中历史的教学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具体探讨,希望能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教育;历史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政策做出的突破,也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注入全新活力。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政策的长时间影响,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无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进而影响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现象,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依据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推进历史教学的改革,以便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从而达到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的目的。

  一、改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课标的相关教学理念替代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对“明朝君权加强”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历史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问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即根据明朝君主专制及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是结合答题比赛激励学生答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结合《范进中举》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分析,分析《范进中举》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等,利用情景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将《范进中举》编成短剧,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涵义,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便在历史知识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教学内容,而这种教学方式的长时间实施,逐渐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即便教师讲的非常热烈,很多学生也无动于衷,从而导致学生的历史成绩得不到提升。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以此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提升。例如,在对“中英战争”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根据“中英战争”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并结合辩论赛开展对“中英战争”的教学,针对提出的问题设定正反两个答案,然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支持相同答案的小组为同一方,让两方进行辩论,如问题“中英战争爆发于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那么是否可将虎门销烟看作是中英战争爆发的导火线?”等。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查阅资料,深入分析“中英战争”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英战争”及其相关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整合和归纳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也能得到提升,对历史知识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很有帮助。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历史知识的教学可结合历史故事单纯的历史知识学习相对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背景下,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师在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重视对课外历史知识的应用,灵活运用课内外的历史知识,结合具有趣味的历史故事对理论性的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利用对历史故事的生动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历史真相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以便确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例如,在对“贞观之治”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在课前查找一些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的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如“玄武事变”“帝范教子”等,并在课堂上结合这些历史故事对唐太宗李世民及“贞观之治”进行全面分析,促使学生能够对盛唐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历史故事对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唐太宗李世民的品德及功绩,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贞观之治”及其相关知识。

  2、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构建和应用历史知识学习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过程,对历史知识进行单独分析,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基于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历史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构建,采用科学的方法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结合多媒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常用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展示,据此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可实现对枯燥历史知识的生动讲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很有帮助。例如,在对“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实现查找一些历史资料,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查找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等有关的历史故事或课外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展示,或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查找的历史故事或课外资料进行分析,以此帮助学生更准确的了解“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对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所面临的紧张局势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纪录片或影视剧片段,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对英勇就义时谭嗣同、康广仁、林旭等多名革命烈士的英雄壮举进行生动展示,以此呈现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更真实的把握历史事件,从而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为了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从多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现代化教学理念开展历史教学工作,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对知识和素质进行全面教育,结合多媒体设备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从而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3

  [摘要]

  对学生而言,其接触历史学科的时间相对较晚,在进入初中后才正式开始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历史的相关知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但是由于历史知识相互之间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点,借此来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学习。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学;目标;兴趣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对学生的历史教学,顺利地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从浅层次上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其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被学生所接受,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初中历史教学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其实涉及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教师不及时的学习了解新的教学成果,教学理念就得不到及时的更新,那么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就较为老套,无法提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保证不断学习,对新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解、学习,并及时地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历史教学之中,那么这个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推陈出新,从而能够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提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一、初中历史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

  就当前新课程标准而言,学校教育对初中历史的目标有所改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光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学会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会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会积极自主地去进行历史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明白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了解到社会发展的进程;进而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获得一定的审美能力,等等。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内容虽然都是历史上的事物,但是其同样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使命,学生要能够学会将历史照进现实,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学习,从而了解到事物的本质。

  同时,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日常的历史教学,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去对人类社会的过去进行了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意识的形成,而且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客观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全面的认识整个人类社会,并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对今天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那么答案就会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了。通过历史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事实的真相,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的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能让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保持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到整个人类社会。

  当然,要让学生将历史学习到这样一种程度,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能够跳出学科的局限,在教学中“扮演”好教师的角色,而不是仅“扮演”好历史教师的角色。教师还要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放在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中来,把历史教育教学的观念从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转到注重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上,以将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全面提高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宗旨,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将这些能力予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师只有把这样一种理念渗透进自己的内心深处,让其成为自己的潜在意识,这样才能保持自己所明确的教学方向不动摇。

  二、初中历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

  学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其从小学到初中的过程中,心理、生理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且因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同小学阶段的教学大相径庭,使得这一阶段中学生的身心变化显得尤为特殊。就学生而言,其在小学阶段的思维方式和初中阶段完全不同,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对事物进行形象思维,这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有极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而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中逻辑思维开始逐渐替代形象思维,在保留形象思维的前提下,以逻辑思维为主导。当然,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就是刚进入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因为才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所以思维的模式还没有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转换。

  学生虽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但是思维暂时还停留在事物的浅表。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课本中的历史故事感兴趣,特别是对一些大英雄的事迹特别感兴趣,同时又对一些较为新奇的历史知识感兴趣,通常思考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过分的关心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初中历史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进行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处于七年级(初一)阶段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历史教学内容的安排起点如何、难易度如何,从而顺利的达到应用的教学目的。“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是向我们揭示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表明了兴趣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讲,有极为明显的心理效应,能够促使学生在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入到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并能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催生出对历史学习的动力,并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欲望。这样就将兴趣这样的“非智力因素”成功的转化成“智力因素”,从而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在接下来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要增加自己对知识的储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持续保持下去即可。

  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在教学中做到将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保持恒久,从而使整个初中的历史教学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的基本指导,明确教学的目标,引导好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到历史学习的殿堂中来,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不断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学会以全面、辩证、唯物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的发展,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历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探究,2014(1):54-54.

  [2]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李景华,刘洪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3):105-106.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4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意在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课堂,改变课堂知识灌输的问题,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本文从初中生历史学习的现状出发,对问题探究教学进行了应用探索,重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课堂的互动能力,促进提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探究;进步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创造和谐*等的氛围

  鼓励学生敢问问题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常常过度的依赖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课堂参与能力,缺少与教师互动的能力,为了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初中的历史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问题意识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激昂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课堂上向教师主动提问,教师也要创造和谐*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敢说、敢问。在面对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应当认真聆听,仔细回答,对于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肯定与表扬,尤其是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提供问题的答案,还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渠道,并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这一知识点的时候,针对西安事变中热点问题“西安事变后,你认为是放蒋还是杀蒋?”在班级内组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言,根据事实旁征博引,针砭时弊,在课堂氛围内进行激烈的辩论,这样的知识辩论以及口才提高综合的锻炼学生的能力。

  不仅如此,初中的历史教师对于课堂提问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害怕自己出错而不敢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为了规避学生这样的错误心理,初中的历史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应当正视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坦诚的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亲切的与学生沟通带领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真正的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亲自指导学生使得学生看待历史问题产生正确的观点和持有正确的意见。为了带动学生主动提问,初中的历史教师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提问的情境,尤其是当初中的历史教师与学生产生教学上的差异的时候,初中的历史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问题以及强迫学生接受你的观念,而是要在课堂上鼓励和表扬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例如:在学习隋朝历史的时候,对于“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有哪些?”这一问题,通过教材的阅读,初中生很容易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条件,其次,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以及人民渴望统一的意愿,最后,南北陈权的腐败统治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知识点仅仅是学生通过历史教材的阅读得知的,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陈*在南方,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会成为隋灭陈的不利因素,就怎么会成为隋朝统一全国的有利条件?”,在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历史教师要表扬学生这样的勇于提问的精神,趁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研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够鼓励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有自我的思考意识,促进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乐趣的认可。

  二、在历史课堂上把握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初中的历史教师不仅要为课堂设置明确的问题探究目标,初中的历史教还要根据课堂行进的实际情况抓住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问题提问,根据课堂活动的情况不仅提出预设的问题,还要根据课堂情况临时设置新的问题,实现启迪学生思维的能力,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实际的历史情境、史实资料、音频资料以及视频资料,让本堂课的历史问题重点突出,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如下的资料“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甲午一战,归于失败。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材料二: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末,英法联军及太*天国以后的*还要麻木不仁,好像战争以后的*一样。”从上述的材料中,学生从“历史当事人”李鸿章的角度认识了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作用,还从客观评价的角度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些材料作为课堂进行的“砖”向学生提问激起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主问题探究能力。

  三、总结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之中,迎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激发学生问题探究的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渠道,给予学生更多的问题提出的机会以及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使得初中生能够降低对于教师的依赖,自主的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吴振华.项目学习下初中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究[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6(9):16-17.

  [2]安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探究方式实施[J].求知导刊,2015(7):142-14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5

  一、注重转变师生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采取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师要注重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学生也不再是翘首仰望教师,双方在和谐*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教和学,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建构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主动走下神圣的三尺讲台,真正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去汲取知识,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切实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

  二、巧妙设疑,合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学生的知、意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挥。要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对所学知识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教师要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让学生带着问题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巧妙设疑,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予以解答,当然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合作,要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每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我都会考虑为优、中、差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及时点拨,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不同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台,显示出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它能够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融为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景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利用这些工具辅助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根据初中历史课程跨度时间长、涉及内容多、外延范围广的特点,既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从而构建一个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5篇扩展阅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5篇(扩展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3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1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一: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历史三维课程目标有很大的变化: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大大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它特别重视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它着力扭转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处理,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仿效。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去探索,去行动,使新课程理念能够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上。这种探索、行动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困难、误区,但只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把握新课程理念,就会在实践中予以调整、改进。在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误区、分析和研究误区、形成应对误区措施、办法的过程。旧的误区消除了,又会出现新的误区。当然,这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新的误区的出现常常意味着新课程进一步开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的误区就是新课程实施中面对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加以内化为个人的信念,才能使新课改切实向纵深推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如果看到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着误区(有时是不是误区还很难说)就大惊小怪,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么就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就会使新课程的实施在低层次上徘徊。人们经常说,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也许能够说,新课程的课堂上,没有误区才是最大的误区。人们谈论新课堂误区,几乎都要列举一条“滥用现代教学手段”之类,常常要责怪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种种弊端。而事实上,以多媒体课件为特征的教学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滥用”的程度,即便对某一个教师来说最多也是偶一为之。能够独立制作供自己教学使用的

  多媒体课件的老师少之又少,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机会也非常有限。也许,不用这些“花里胡哨”手段照样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并不单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魅力,领略一种特有的氛围,使学生受到一种感染和熏陶。所以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三: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

  《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历史课程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举办专题展览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参与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以往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2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3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5篇(扩展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勉。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

  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辨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以深刻印象。而选错了重点,也就选错了方向。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等同于教学现代化。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但是,有些教师却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还有的教师以多媒体的运用代替“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电脑打开,学生闹开,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有的教师以多媒体手段排斥其他教学手段,无限推崇软件教学而忽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使师生的活动与技术的支持成为一种同步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象多长时间效果更好,要不要对影视材料进行剪辑?运用网络上的材料和影视文学作品于历史教学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区分和交待?这是我们教学中使用选择多媒体时要把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使用多媒体只能是舍本逐末。此外,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每位历史教师要牢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学中,要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并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2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就要多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一个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已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师生不断辉煌的过程。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或是双边活动开展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都会大有好处。同时,反思教学的不足。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不确切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3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一: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历史三维课程目标有很大的变化: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大大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它特别重视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它着力扭转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处理,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仿效。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去探索,去行动,使新课程理念能够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上。这种探索、行动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困难、误区,但只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把握新课程理念,就会在实践中予以调整、改进。在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误区、分析和研究误区、形成应对误区措施、办法的过程。旧的误区消除了,又会出现新的误区。当然,这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新的误区的出现常常意味着新课程进一步开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的误区就是新课程实施中面对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加以内化为个人的信念,才能使新课改切实向纵深推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如果看到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着误区(有时是不是误区还很难说)就大惊小怪,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么就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就会使新课程的实施在低层次上徘徊。人们经常说,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也许能够说,新课程的课堂上,没有误区才是最大的误区。人们谈论新课堂误区,几乎都要列举一条“滥用现代教学手段”之类,常常要责怪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种种弊端。而事实上,以多媒体课件为特征的教学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滥用”的程度,即便对某一个教师来说最多也是偶一为之。能够独立制作供自己教学使用的

  多媒体课件的老师少之又少,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机会也非常有限。也许,不用这些“花里胡哨”手段照样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并不单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魅力,领略一种特有的氛围,使学生受到一种感染和熏陶。所以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三: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

  《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历史课程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举办专题展览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参与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以往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4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一点反思。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的,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和复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于学习显得很有必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了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等直观教材开展教学

  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教材。教师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5

  写在前面: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只有两年的时间。从盲目的学习模仿,到现在有目的的自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实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我认真准备,课上严密组织,但总会在课后感到不是十分满意,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遗憾存在。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钻研,不断学习。要使我们的教学在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走向完美。

  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掀起了一股改革、学习大潮。其实我认为无论是学习杜郎口模式还是学习洋思模式,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要弄明白,我们改什么?

  我们要改的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用黑色的眼睛,发现彩色的历史。这种探究式,分成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指导探究两种。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学生不可能在生活中通过现象来学史,学生具备的历史知识也有限,所以前种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极少使用。我们倡导使用的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第二、接受式课堂教学方式。老师把系统、准确的历史知识用一定方式传达给学生。这种接受式,也分成两种方式。一是学生被动接受式,这是一种以老师讲述为主的课堂模式,也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模式,现在教学设施先进了,可以结合多媒体上课。虽然教学效果可能不错,但不利于学生“发现”,不利于学生形成思辨能力,更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二是学生主动接受式。这是我喜欢的方式之一。

  我现在采用的是学生主动接受式和老师指导探究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主探究式。

  我的自主探究式课堂分成五个环节:导入新课、自主学习、点拨探究、知识梳理、同步达标练习。这种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在“老师的表现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1.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课型,针对不同学生实际,设计好不同类型的导入新课环节。

  或温故引新,注意前后知识联系;或设置情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理解本课知识做铺垫;或教师直接阐述,娓娓道来,做精彩的开场白,为本课知识说前因说背景;问题导入,激起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探究;还可以时政导入新课等等。

  这是教师可以自主支配的一个环节。但课堂是学生的,老师要缩短自主支配的时间,因此,导入新课环节要设计得“短小精悍”。

  2.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把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放入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精心编制自主学习导航。可以做成纸质学案,也可用多媒体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列图表、列提纲、所有内容问题化、填空与问答结合、出示知识网络、图配文等等。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自学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当然,遇到问题同学可以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因此,教师设计自主学习导航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年龄特征和符合教学规律。

  3.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问题

  这一环节是老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也是教师最不好把握的一个环节。

  我们要把课标要求中“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或本课难点、重点放入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一定要是基本史实,不用文艺作品),做到论从史出。可以设计成问答题的形式,也可以设计成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当然也可以设计成小辩论的形式等。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当然,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指导学生和其他小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学生讨论时,我们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注意倾听,把“误入歧途”的学生“引上正轨”,把说出有价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常见易错知识)的学生记在心里。

  讨论结束后,教师点拨前,一定要让这些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精心设计知识梳理方式

  历史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梳理知识更为重要。怎样梳理知识呢?

  学生口述、列大事年表、归纳提纲、列图表、画知识树、编写知识卡片等等都是很好的知识梳理方式。

  采用新课堂教学方式之初,最好是师生合作,教师出示“半成品”知识梳理,学生补充完整。随着学生积累了一些梳理方式,同时学习历史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后,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

  5.精心设计达标练习

  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强化技能操作,注重综合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教师不再是灌输者,教师成了设计者,如果设计出现了漏洞,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欠缺;教师成了组织者,如果组织无序,课堂就会乱成一团;教师成了引导者,如果教师引导无方,抓不住关键,就会完不成学习任务。

  虽然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学生每个学习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能力和水*所限,刚开始用这种模式时,我把每一环节的用语都在课前写好。做设计师难,做组织者更难啊。这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还需要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新模式教学教师更累,会有很多的困难和困惑。如:教学形式和实效的兼顾,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的欠缺,重成绩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的组织培训等等。但我们是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知道“鱼渔有别”。我们要在教改的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下去。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成功。

  作者简介:王金芳,女,中学历史教师,河北滦南三中历史教研组组长,被聘为滦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组成员。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曾多次承担历史示范课的教学任务,被评为滦南县历史学科带头人、几次被评县、市级先进教学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首届滦南名师。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6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全面提高业务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马牧池中学的听课“课堂教学研讨会”的一切活动。认真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美国的诞生》,感触很深。

  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两位老师都做得很好,值得我学习。往往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教和学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两位老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课堂环节设计,风趣的语言,及时的调控,达到了课堂的最优化,值得学习借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是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在这两节历史课堂上,老师通过形象的图片、一个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要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通过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教研活动--听课,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今后我要继续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实践,全面提高教学水*,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7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5篇(扩展3)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教研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的有效*台。在新课标理念全面深入课堂的今天,我认为教研工作应当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实施为重点,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学习有关新课标理念,以全新的思维,积极开展特色研讨,协助校领导打造一流教学品牌。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思想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也越来越严。因此,大家深深感到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刻不容缓!我们不但要提高理论水*,而且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加强自我充电,广揽专业知识。

  一位专家曾说过,你再忙,也要留给自己一定空间多读一些书。而 读一本好书,就是给世界做了一件美丽的事。我们充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要求任课教师广泛地阅读文学专著,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多阅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点。在我校教师读专业知识书、看教学论文、观看优秀教学视频蔚然成风。

  2、走出去加快教学前进的步伐。

  让教师们多走出去,把名师们请进来,这应当是教师们专业水*提高最便捷的一种学习途径。这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的若干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及时了解当前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方向。回来后,运用他人教学理念、方法上汇报课,让全体教师都能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受益匪浅!

  二、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校本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制定严格规章制度,确保人人参与,讲究培训质量,就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1.积极推进校本培训。每学期我们都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研究方式、研究时间等方面予以规定和落实。

  2.继续开展个人课堂教学的反思活动。提倡每一位教师上完课后必须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进行反思,写教后记。

  3.加大听课、评课力度,建立评课诊断性意见的制度。听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最便利的有效方法,通过听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评课更能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5篇(扩展4)

——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反思3篇

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反思1

  近来,正在研读工作室的第二本阅读材料《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一书,感慨颇深。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可持续推进中,越来越深刻感受到改革越深入,难度就越大。从事初中历史教学这十几年来,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付出,也有收获。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不由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教学更充满着希望。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通过对比本学科特色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谈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做法与体会。

  在课程改革和打造高效课堂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是“满意课”呢?对这个问题,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我觉得这对我们的教学和教研非常有借鉴意义。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想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的历史课它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一堂满意的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创新性。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尺度。所以在创新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创新性教学目标作统帅,那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创新的、高效的。

  例如在讲七下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的“郑和下西洋”内容时,我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按照创新教育理论要求思考后,确定了“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成就了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和*外交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这是一个含有创新要求的教学目标,打破了过去常常用的“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等教学目标的制定。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这课时,不是对这一事件本身进行再一次浓墨重彩地描述,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郑和是如何如何的伟大;而是挖掘隐藏在这一事件深层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教学重点放在解析这是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上。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活动,对郑和下西洋所展现出的我国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航海水*及航海智慧有了充分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了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胆识和胸怀。当老师让他们谈对这一事件的感受时,很多学生都由衷地说出了“震撼”这个词!可见这一目标的确定很好地体现了创新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在思想情感上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2.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就这一点来说,其实也就是我们认为的一节有意义的课。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提倡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创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认识和探究历史的氛围,而不是让学生消极被动地去记诵历史。讲授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就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一课的内容承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具体介绍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是如何取得突破的,在城市是如何展开的。教材介绍的这部分内容对成年人而言非常熟悉,觉得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但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谈话法、借助老照片(含本地乡土)、材料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空间。比如,教师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与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向身边熟悉的人(父母、邻居、学校的老师等)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感受的到的变化,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对这种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课堂上学生展示的调研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成果内容非常充实,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由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么一个合作学习的*台,学生通过这种探究活动,生成了自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亲身体会了历史学习的方法。而且这种体验活动是学生能做到的、也愿意做的,它远远比让学生坐在教师里凭空设想“如果你生活在哪个年代你会有什么感受?”要实际的多。同时,由于全班同学都参加到了调查活动中,且分工合作,因而使得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学习的收获。

  又如:在讲授八年级下第五课《三大改造》时,我在提前挑选6位同学合作自编自导一个历史短剧《鸡毛飞上天》,学生课下查资料、问长辈、写剧本、备道具,在课堂上给大家表演了这部反映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贫农、富农加入农业合作社时的心态以及改造成果的历史短剧。学生通过观看学习深刻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实质,目标教学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给每位学生和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自主学习的时空;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只用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做了,当然也就是一节好课了。

  3.一节好课,它还应该是教师为学生构建的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好的课堂应当是,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完全依靠讲故事、做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来创设。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究活动等等,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新文化运动》这节课上虽以讲授为主,但我把课讲得主线突出、条理清晰,情绪饱满、语言亲切,继承了传统历史教学中的精华。它不仅有利于学生迅速、准确、简约地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落实历史课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导入这一环节上,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按背景说起,而是从初中语文课鲁迅小说《故乡》片段切入,引导学生重温小说的核心内容,并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当时文学革命蓬勃开展的社会现实,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渴望学习的环境,引起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娓娓道来的细腻讲授,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看到,他们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甚至下课了,还有许多学生围着我,要记录下本课结束时引用的*的诗《青春》的片段。个别学生感受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和谐课堂的魅力!

  当然,课堂教学也不会只是上述几个特点,*时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是每一节都是精品课。但只要我们瞄准目标,不断学习,经常反思,将教学的某一方面发挥到最佳,使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特色,又深受学生的欢迎,那这就是一节“满意课”了。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浅显的思索和做法,今天拿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更多的希望大家能多提高贵意见,我相信你们的意见一定是我成长的最宝贵的财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是多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结合体,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很喜欢一段话,也把它作为我的结束语吧:既然已经选择了做历史教师,那就做一名读书人,奋斗着,钻研着,不断厚实文化底蕴,培植教育智慧,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5篇(扩展5)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菁选5篇)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1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提供营养。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倒,逆境会让人沉沦,好的环境会让人得过且过。因为有反思才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丢失目标,才会进步。故针对本学期教学反思如下:

  1、穿讲历史人物趣事

  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内容,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2、用口诀法记忆历史知识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助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我在讲授《天津条约》(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内容时,介绍给学生2个记忆法。《天津条约》内容可以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

  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 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 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 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 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记牢了这一知识点。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4、设置讨论环节

  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这时候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不但能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太*天国运动》(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太*天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此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几分钟后,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讲述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将建立一个由农民阶级掌握的*,有的说将建立一个工农联合*的*,也有的说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最后我作总结: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革命胜利后的农民领袖将会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正如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

  我要感谢学生,是学生的测评激励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奋进,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正所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2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3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探究式”是万能的吗?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及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一般更适合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对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维的学生来讲,教学效果就要差一些,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它显著的优势,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很难检测和评判孰好孰坏。机械的、形式化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很简单而不需要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事实上,现代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只能是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4

  写在前面: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只有两年的时间。从盲目的学习模仿,到现在有目的的自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实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我认真准备,课上严密组织,但总会在课后感到不是十分满意,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遗憾存在。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钻研,不断学习。要使我们的教学在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走向完美。

  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掀起了一股改革、学习大潮。其实我认为无论是学习杜郎口模式还是学习洋思模式,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要弄明白,我们改什么?

  我们要改的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用黑色的眼睛,发现彩色的历史。这种探究式,分成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指导探究两种。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学生不可能在生活中通过现象来学史,学生具备的历史知识也有限,所以前种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极少使用。我们倡导使用的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第二、接受式课堂教学方式。老师把系统、准确的历史知识用一定方式传达给学生。这种接受式,也分成两种方式。一是学生被动接受式,这是一种以老师讲述为主的课堂模式,也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模式,现在教学设施先进了,可以结合多媒体上课。虽然教学效果可能不错,但不利于学生“发现”,不利于学生形成思辨能力,更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二是学生主动接受式。这是我喜欢的方式之一。

  我现在采用的是学生主动接受式和老师指导探究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主探究式。

  我的自主探究式课堂分成五个环节:导入新课、自主学习、点拨探究、知识梳理、同步达标练习。这种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在“老师的表现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1.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课型,针对不同学生实际,设计好不同类型的导入新课环节。

  或温故引新,注意前后知识联系;或设置情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理解本课知识做铺垫;或教师直接阐述,娓娓道来,做精彩的开场白,为本课知识说前因说背景;问题导入,激起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探究;还可以时政导入新课等等。

  这是教师可以自主支配的一个环节。但课堂是学生的,老师要缩短自主支配的时间,因此,导入新课环节要设计得“短小精悍”。

  2.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把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放入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精心编制自主学习导航。可以做成纸质学案,也可用多媒体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列图表、列提纲、所有内容问题化、填空与问答结合、出示知识网络、图配文等等。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自学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当然,遇到问题同学可以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因此,教师设计自主学习导航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年龄特征和符合教学规律。

  3.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问题

  这一环节是老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也是教师最不好把握的一个环节。

  我们要把课标要求中“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或本课难点、重点放入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一定要是基本史实,不用文艺作品),做到论从史出。可以设计成问答题的形式,也可以设计成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当然也可以设计成小辩论的形式等。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当然,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指导学生和其他小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学生讨论时,我们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注意倾听,把“误入歧途”的学生“引上正轨”,把说出有价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常见易错知识)的学生记在心里。

  讨论结束后,教师点拨前,一定要让这些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精心设计知识梳理方式

  历史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梳理知识更为重要。怎样梳理知识呢?

  学生口述、列大事年表、归纳提纲、列图表、画知识树、编写知识卡片等等都是很好的知识梳理方式。

  采用新课堂教学方式之初,最好是师生合作,教师出示“半成品”知识梳理,学生补充完整。随着学生积累了一些梳理方式,同时学习历史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后,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

  5.精心设计达标练习

  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强化技能操作,注重综合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教师不再是灌输者,教师成了设计者,如果设计出现了漏洞,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欠缺;教师成了组织者,如果组织无序,课堂就会乱成一团;教师成了引导者,如果教师引导无方,抓不住关键,就会完不成学习任务。

  虽然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学生每个学习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能力和水*所限,刚开始用这种模式时,我把每一环节的用语都在课前写好。做设计师难,做组织者更难啊。这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还需要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新模式教学教师更累,会有很多的困难和困惑。如:教学形式和实效的兼顾,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的欠缺,重成绩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的组织培训等等。但我们是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知道“鱼渔有别”。我们要在教改的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下去。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成功。

  作者简介:王金芳,女,中学历史教师,河北滦南三中历史教研组组长,被聘为滦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组成员。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曾多次承担历史示范课的教学任务,被评为滦南县历史学科带头人、几次被评县、市级先进教学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首届滦南名师。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5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提供营养。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倒,逆境会让人沉沦,好的环境会让人得过且过。因为有反思才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丢失目标,才会进步。故针对本学期教学反思如下:

  1、穿讲历史人物趣事

  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内容,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2、用口诀法记忆历史知识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助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我在讲授《天津条约》(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内容时,介绍给学生2个记忆法。《天津条约》内容可以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

  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 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 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 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 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记牢了这一知识点。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4、设置讨论环节

  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这时候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不但能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太*天国运动》(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太*天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此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几分钟后,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讲述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将建立一个由农民阶级掌握的*,有的说将建立一个工农联合*的*,也有的说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最后我作总结: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革命胜利后的农民领袖将会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正如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

  我要感谢学生,是学生的测评激励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奋进,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正所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5篇(扩展6)

——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 (菁选2篇)

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1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聆听学习了:解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提高小班化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做课题研究等内容,让我学习之后受益匪浅。下面就王洁老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自己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已经十几年了,我觉得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就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学习,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科学的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定位。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是什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一落实,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各个击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我本身来说优化教学方法首先是认真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法,然后博采众长,找到最合适我和我的学生的教法,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潘主任介绍的洋思经验、杜郎口经验、梨园经验等都值得我在实际教学中去应用和探索。

  三、课堂教学时间和容量的合理安排。

  一节课45分钟,如果课堂结构松弛,进程缓慢,知识容量少,也谈不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我在教学时做到把握知识的重难点,精讲多练,老师如果高效率的教,学生也会高效率的学,提高教学力度,以达到最好效果。

  四、合理地与生活实际情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进行教学。

  实践证明,合理地应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易于解决知识的重难点,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记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脚,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数学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

  教师的造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弹跳力,自己跳过横杆,而不是把学生托过横杆。教师不应当放弃自己的责任,但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只是学生在教师那块土地上采掘? 把舞台让给学生,一个个学生的慷慨激昂,造成的是学生之间的聪明才智的相互传染,这不是教师一个人在那块瘠薄的土地所能比拟的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使教育的意义学生的发展得到实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2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它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提问要集中,不能太散乱,指向性要明确,化零为整。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使学生真正能悟透疑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态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熟悉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多角度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多元化的答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地评价学生可能的丰富多采的回答。再次,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回答出色的学生给予高度的评价的同时,对于因为胆小害怕而说话语无伦次的学生也应适时给予鼓励,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时,教师就更要耐心倾听,同时积极思考,以及时作出评价。从而使学生享受被赞赏之后的喜悦。在尊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教学机智调节好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我一直很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很好的体会、多思,正确的运用好课堂教学评价。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

  其实,可以说,一位教师的课讲授的很出色,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这一节课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一节有效组织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任何一堂课都要以组织教学开始,并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所以我们要学会课堂教学的各种组织方法和策略,并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营造民主、*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有效的教学,学生有效的学习。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有效性 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五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100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备案号:豫ICP备16002908号-1

Copyright©2024小目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