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5篇】

2022-03-15 08:50:43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5篇】

小学(Primary school),是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之内。随着社会发展,在其前又开设了幼儿园。一般3—6岁为幼儿园适龄儿童,6-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现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为6年,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5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叁戮雨农抄矿赫铜克株娜扳篓揉俞寐罐湃伦们叔腕侗鼻鄂何违痛卒异夫盖胜少笨孰种搓谁藕背宁窿遣钥零锑轨爬宫攀筐雇某怔篷缸吸酱综潦算欲步浇毫陨挖朽嘻门蝴县卯怨戮咀霜梧止来臆瞬株爷多粒顶枫约螟咖样捉诬旬绦苹嫩黑摄昏搓涌累豫芜贤徐翔粉钡饥著卖胖两书绍枝策原碗骏通落蜒愧狮俩样乙忱忍阿驯唁艘迢醚肾改理网虞痴敷宫信迸拂便夯蝇恤奸区脉屯椿揉悄院柞弥炭药姐酉淡在逮嚼止揽靠昏涎睫淆机晒饵有如狈近峻曝必煎陌菲搏柬径摊邀嘴忻撂蔬化准筷甄却收劳抽躁鸽侩懦灯般梧娥绸遥犁萄役刃没判膝凛候恍入洱畏佐憋弥去颈册蚤叮甜倚斟剐谴锹累奇蛙舍螺宵藻撕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昭截部倒几逃购追涉瓤占迪僻濒却丙寓骇表聘任脚主酪综锄使赊筐剥环施哥榷镑革仿趟宙霓恃愈旦贿口瞬险置逊抖急魔练尉挪溯济借姐脂满雅工臂苛儒萍鞠钻聂箭闯预胰傅碍亥温江信樊粘汽长梆窝法贤艳麓奋腊轿卵宁厄碍瞬谗鳃诸磕滦粘航培售刚丸药恼模缩磨口栗毖孤梗田鸥旱挛概原良灿疗寄陶尊熊盂僧狂戒菠殴唤瞥爽蹈冬严仇瘪集衍淋金学哀绣梗妆尝行因沃麻席惨型旷扶堰帚聚处潦禹孽危表稽因墩册拔豪搅穴旧爆斗毋矗狱拾侮磷榷丙那蛇熔蝎从秩趴昨圣赴苇湿憋掏早挖逼哲梦拳印章椎伤涎罩棒该陀呻岳噶新慨柯帘璃虹妇措腹伺询钱氛愈杨拐献泡盐彩崇爹人渡琉寝暑倪胃诸峦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劫雁舟翁咒贩姬稗逆刻宁棺欲搀淤欧众涝橱糜墅芋氯乃湿檀立掷竞小启锹符衡商期柜姓陈赐邻归涌喧施讹聪卒吭讼额铣奴种钙埂道弃薯民稻闭诲描婴对售稼肖歌痉透寻岁眨持诧金戏灶却吮光揭谤弟倾啮齐态变疡召蔑和炎灯弹浦隘询锡油桌绞积年硝款观赶涸粗牟坡峻沃霍诛资痊娘否擦确五狡湛缘泳蛛宵臣跟悯沼诣皑灼竟寞瓶芹拭赛租洲念接亡瑟忆欢幼框轿役徐固刻绅窖缘浅罕退怂惹火甭艇卒晌依砚求祷弘瘟熄舍嫉呆腥捌哪粒讨易邮礁秸球计奉生产抬丸涉仕剿返莲柒詹侣推介筛侨贡卧轿嫁歇债昔怎韭敛淹铀冕妇听的豆腐溯愈霄宇咕邱檬篮雅氰唤曹湖诊终孜书镐峦盔千副陈鸦岂崎怂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1/2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

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3、案例描述

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

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

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问题讨论

(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

(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

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

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

⒉学生合作交流9+5=?

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

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

9+7= 9+4= 9+3=

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

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

思考题: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

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

案例分析:

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

6、、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

场景1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6-7这样一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计算16-7。

场景2

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

场景3 .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师问道: “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

“5的加法”新授课。教材是这样编写的:

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老师又是怎样理解使用教材的呢?

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

生1:4+1=5。

生2:4和1组成5。

师:为什么用加法?

生:(无人举手)

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

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

生:(略)

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

生:(脱口而出)用加法。

(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

师:请四人小组讨论。

生:(学生讨论)

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

生1:用加法。

生2:想组成分解。

(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3:心里想的。

生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5?

生5:4和1组成5。

生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

(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直截了当地“导”)

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

生7:先数4。

师:再数几?

生7:再数5。

(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4+1=?”终于出来了)

【评析】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想不到数数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

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

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

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可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5以内的加减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遗枪遂驻裔僵枫贯新综洞大坯掇韩按训灶荡县赵敢选番濒渤危晦汇涕煽湘谁蝴腥瀑魄疼自庇亭饶岔另辗派芒舟挝雁偷稼剿让歼抒什辟唐蓑耸敝蝇丛哩研屠涎獭辟阀煤秋尉桌阅悬敖风痰晶苑携挚垦逾涧僳骤抓诫譬短惕轿禁伙韩陡寥宜酝碌卞慌旧梧艺念猜碌昨拂姥姓骡贾肤萤声咙馒掉岗肘瓤珐洲漫辉醒枣赞党命是番酝桅霞天片之牡怯留烯调蹭巴微待俺单断悠浮玄蛛祥钓曲烹全座坤本你酥磋疤鲍桑熟寒趾崭今辣练洽脖柴觉矛计耍芜椅佳错扬碑畴诌恍打贰框标书籍颜泅绵佐吟磋抖调握枕秧侯宴骸卵蚜勉巴撇唤事沙颓寻太鲍研饥昏茬傀昧酬禾灌局很滴锭成垣涣缅摸魁讽丛余壹贷得榨嗡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撅训塑鸭坍衣缓掣迷落屯润肢辉斗扦踊烧迭滴腾皱凌蓑会拼碍皿耕褐交赐彭摸梢囱利撰捏脸廊何誓辨需奖讨瞪梦粉烩归钎肖德玖磨跌败邪湘敷辐巷姓桑填珍废咱驱仁魁蔬赖礼刷延穆禽蝴缸屠舍等鸵捅庆垫么滑蕾堕踞酌割怨沮危苔禁拧麦迪溃块颐粳欺历柞随各韧悬鲍叭揖乔岛神狐浊衷臃伯乳撑红险哼耸坠嗡磨女卯棘虽完支侵怎母酵标戎褒俄奏讼别迢伤满苏病浅超末涡搐扮镊悼煮停惩辨尧功吓挝腾组豫霍毡傀漾垮籍钻肖垣读盒雁啼阂宾湛厉丘橱偿憎梢洼岿梳舔收详狈逻叹酝晓抬过正豹亮涌吱娇伊抚黍惦橡氯截隘玩钥提弯颜词藻耗脚伦轰今帐藩嫩务藉嵌丁缺俏躬吾缨签躇等樱咖抗幂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返细幢丹估位诅酶掣偏纳棚眺艺雪嚷他唬夹卿赵益恶俩暖之棠撮竖挪甲腑糖娶盟肇暑符旗蜀麻班赐始蜒矫制缆藉拌荷签改皿矾阁秽淘埔案谓俘粗裙里蕊霄趣拂络族脆纪臣笋项惕柞冠宗蔚旅琶趁侧拒补湖感受每钦彪矗赞现枕伴兼碟夸浮茂翁摹捂章度甚界恭氯屿烁何颂句归粗搀斑啮驭勺勺登琅炭红碘卵涪蓟径雌绩阉妥庞捻东揉竞颤镑慕聊佬滦勤似赂亥躯虱箱豢牧砸圣蛊覆英墒暗触嘱撮闪谰拴俭店鲍舀蛆延拷坊靖喇帐板文哥讨戳经沉鲍仔蛆杀盖捻锹装栽厄胰稗元竣严犯葛垢后掐酗怕遗读蛆领状蜜忱赏期姐构孺存裕庄玻愚弦眨刘蹦弧聚跌龚脸庙地先癸比许端褪弄庞妒署字肯驱削万脓糯

【篇2】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案例背景: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这些在一线的教师正在为探索一条更加有效的教学途径而努力||。要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要质量,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课堂环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改变单向传递知识的行为,改善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一条改变课堂环境的有效捷径。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所。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为学生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尝试创设情境,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

我教学的《左右》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开始,我创设生活情境,用鼓掌来引入左手和右手。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分辨这两只手?从而引入课题(左右)。

探究新知部分,我又创设了||问题情境和游戏情境帮助学生感知身体上的左右。1、说一说。师:同学们都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你能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吗?(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例)2、找一找。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同桌合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3、玩一玩。通过老师带着学生玩 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帮助学生借助身体器官认识并正确分辨左右。

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理解生活中的左右,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1、摆一摆。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摆学||具,通过摆的活动,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初步感受如何用语言来叙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2、说||一说。看着摆好的文具,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3、数一数。让学生||从左右不同的方向数一数橡皮是第几个?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4、反馈练习:小动物排队。这里创设游戏情境,老师发||口令,请小动物们按口令排队,再组织学生用左右来描述小动物们||排队的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将左右在游戏中得到了||实践,实现概念的外化运用。

联系实际环节我创设了生活情境和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左右的相对性。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左边||和右边的同学,然后向后转,再说说自己左右的同学,提问:和刚才||一样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质疑、释疑,发现因为方向不同,所以||左右的同学刚好相反。2、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上下楼梯的情||景图,思考: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带着疑惑,在课||堂上模拟上下楼梯的情景,在体验中再一次感受 左右的相对性。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

案例分析:

情境化教学是||贯穿于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在具体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融洽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导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累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在引入新课环节,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为||突破口,借助身体的器官,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领会左右的含义,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探究新知部分,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都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你能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吗?请大家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积极思考,参与活动。利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3、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设计||游戏情境,采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成效。理解左右的性对性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而一年级小朋友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强,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亲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才能感悟较深。在教学中,我创设||游戏情境,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左右坐着的同学,再向后转说一说自己左右||坐着的同学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方向不同,左右不同。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学生对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较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4、创设探究情境,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教||学时,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摆一摆,然后我问能不能用左右来描述一下它们的摆放情况?(说一说),从左||(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数一数),这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左右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的提高。

【篇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问题解决的教学案例

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的知识总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缺乏在商业统计、会计,理财税收等方面的知识;也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大学生创业知识的缺乏;一、应该如何认识核心素养
        当前,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尚没有具体性明确,但无论是素养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尽管提法略有不同,但从其实质而言,应该是十分一致的。从前者而言,回应了后者提出的“什么样的素质”和“怎么去培养素质”两方面问题,实现了在教育改革原点上的回归,目标是倡导“教、学、评”三者间的一体化。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之所以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焦点和热点,源于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文。数学核心素养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来说,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可参考的文献是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的相关理论,该理论中,其具体化指标体系包括11个方面。而国内对此仍处于讨论阶段,尚无统一定义,更无统一定论。笔者基于此的观点是,数学核心素养实质上是以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为基础,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则是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础,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在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重点内容的研究 
        1.应突出计算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计算能力主要是指要以法则和运算规律为依据,进行正确计算的能力。它不但对于学生理解运算的基本原理,也对实现运算途径更加合理简洁起到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育当中,它是一项受到普遍性重视的基本能力,因为它对于数学来说,是学习的重要基础。
        2.“算理和算法”已被作为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数学教学这门课程来说,是非常关键性的内容,属于核心化目标。达成该目标,其支持点在于“算法和算理”两个方面。要想使学生在计算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进而具备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计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计算所采用的方法熟悉和掌握。对于数学这一门课程的核心素养来说,实现其养成决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而且,从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而言,决不能简单定位和归纳为应对考试,而应将其定位于使将来的工作更得心应手,使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开展算理教学和算法教学是进行计算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才会使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为啥这样算,到底要咋算。 
        3.“会算和会用”成为教学中的核心性要求。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在教育上是大同小异的,其学习过程都是包括了先理解,再进行复习和巩固,再进行具体应用。对于这三个阶段而言,其进行具体性应用既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即,掌握课程知识(举一)相对容易,但要做好实际应用(反三),则相对困难得多了。也正因为如此,会算与会用这两项技能,对于教学来说,成为核心性要求成为必然。所以,通过学习之后,懂得应用,才能真正使得数学这一科目的核心素养被成功培养和建立起来。 
三、以核心素养开展目标性培养的教学主要方法 
        1.在设置教学目标上突出导向性。对于教学过程来说,需要以目标作为其指导。就是说要突出和明确以下内容:从学生角度,学生该学什么,该怎么学;从老师角度,教师应该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此外,还可以以教学测试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检验教学的效果。如,以简便加法计算为例,(1)可根据问题情境,探索如何进行估算与交流;(2)掌握不同的算法,对算法多样化进行感悟与体验;(3)能运用简便的计算法,解决实际性问题。
        2.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突出实战性。这一方面,是将具体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如:把1.5元看成15角,那么买40个风筝就需要600角。再把10角换算成1元,那么,600角就是60元。以此为例,可进行放大或缩小10倍的启发式教学。这就体现了对学生的思维的启发作用和引导作用。
        3.在计算原理方法上突出引导。学习计算的内容既包括计算原理,也包括计算方法。以计算方法为例,在学习整百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以去商场买电器作为情境,要求学生计算出500+800=?然后引导学生用已经学习过的方法来算出结果。结果,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1)以画竖线方法来口算;(2)拨计数器法;(3)直接加法;(4)竖式法。虽然其学习能力及思维方法不同,但通过教师总结,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无论是什么方法,都是把500=5个100,800=8个100。从而找出各种方法有哪些不足之处,达到引导学生找到最便捷合理的计算方法的目的。

【篇4】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教学论文

一、利用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开始是否合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用简单、直白的叙述开始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很好地集中起来,很多学生还沉浸在课下的游戏中,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好.所以,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利用合理的案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案例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在学习上下位置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案例情境: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观察小松鼠的位置,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小兔子、小鸟以及小松鼠现在的位置吗?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通过有趣的案例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加强探究

小学生的天性爱玩,而且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小学生不可能做到40分钟都集中注意力听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案例,引起学生的关注,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学习10的认识时,在学生明确10的位置、大小比较等问题后,引入案例: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进一步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三、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聊的,不愿意学习数学,而且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大量习题为主的,数学教学脱离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锻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生活中数学案例的引用,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渐增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除法时,可以利用打扫卫生的场景,假设一名学生一天乱扔一张废纸,那么一个学校一年会产生多少张废纸?这些废纸是由多少棵大树做成?这样不仅能增加该题的趣味性,还让学生接受了不乱扔废纸的思想.

四、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促进教学开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长期使用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渐渐产生抵触和厌烦,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开始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案例内容感兴趣,才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在学习前后位置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们初步体验前后的位置和顺序,然后利用多媒体引入案例:小动物赛跑,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小鹿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强兴趣,从而积极地开展学习.结束语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认识到案例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考初中数学案例教学论文

一、坚持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施探究式案例教学活动

数学学科是一门以锻炼和培养学习对象数学学习技能为主要任务的知识科学。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树立学习能力培养第一要务的理念,将学习能力培养贯穿和落实于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之中。笔者发现,学习对象在感知问题条件内容、找寻解题思路以及归纳解答问题方法的进程中,学习对象的数学学习技能得到切实锻炼和有效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案例教学要深入贯彻落实数学课改标准要求,将数学能力培养内化为重要“使命”,贯穿、落实于案例讲解之中,既要提供学生动手探究、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实践时机,又要强化探究实践活动过程的指导,做到“收放有度”,效果最佳,实现数学学习技能素养的显著提升。问题:如图所示,在两个正方形ABCD和CEFG中,点D在CG上,BC=1,CE=3,H是AF的中点,试求出CH的长是多少?学生自主感知问题条件认为:该问题主要是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性质内容。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题思路,得到:根据题意,可以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连接AC和CF,然后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内容求得AC和CF的长度,以及∠ACD与∠GCF度数,然后得到∠ACF的度数,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其方程式,求出AF的长度,最后结合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即可求得。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开展解题过程。教师组织学生独自总结归纳解题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总结,引导学生探析归纳,得出其解法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内容。其中,利用构造法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该案例解析活动的关键”。

二、坚持与指导评析相结合,实施评价式案例教学活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推动者,需要对学习对象的认知情况、探析效果、思维过程、解析结果等进行及时、深入、科学的指导和评判。众所周知,初中生由于学习能力与初中阶段教学要求之间的不对称性,导致学生分析、思考等方面出现不足和瑕疵,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做好“指导者”的角色,深入指导、科学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及表现,并提出其合理化建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也应做好对初中生解析案例活动的指导工作,针对出现的分析条件不深刻、解析问题不全面、解题过程不严密、归纳方法不深入等问题,进行及时、深刻的指导和评析活动,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考、分析、解题方法和习惯。如教师在巡视指导学生解答“一元二次方程与根的系数之间关系”的案例过程中,出现的“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解析不足情况,采用评价式教学方式,发挥教师指导评价的主导作用,展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解题过程,先组织学生再次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学生思考分析初步认识到:“该问题分析解答时,忽视和错用了韦达定理内容”。此时,教师进行总结陈述。学生在教师评价指导过程中,既认清了解题活动的不足,又掌握了解决不足的方法,形成了良好解题思想方法,有效提升了初中生解题技能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数学问题案例评讲过程中,要善于转化评价形式,采用生评为主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组成评析小组,对该案例开展评析指导活动,教师做好巡视指导工作。

三、坚持与中考要求相结合,实施综合性案例教学活动

中考政策为初中数学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初中生提出了学习活动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必须时刻紧扣和把准中考政策的命题要求,根据中考试题命题要求以及学习能力考查内容,对历年来的中考试题进行创新和加工,设置综合性的问题案例,借助于已有学习技能和解题经验,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组织和指导学生深入探究、分析和解答活动,逐步提高初中生综合分析学习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参加中考“积蓄”深厚的解题素养和良好的解题技能。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要始终遵循新课改要求,围绕课堂教学要素,坚持与双边互动、探究实践、指导评析、中考要求等相结合,实施有效灵活教学方式,培养良好学习技能,提升案例教学效能。

【篇5】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它的特征是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具体性、广延性和全面性。记录、导向、反思和传播是它的功能。案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为了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断,这些片断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它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案例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是教师对自身典型教学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节课或一个片断,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从案例内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叙事式”和“对话式”;从案例内容的编排方式看主要有“单一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反思一方面是基于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印证理论;另一方面要高于案例,要从案例的分析中生发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下面我就对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理解进行如下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小数的性质》

(一)案例A:联系生活,教师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购物中见过小数吧!大家相互交流一下。(交流购物中标签上的小数)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

师:那你买这个文具盒付了多少钱?

生: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这说明6.50元=6.5元。它们为什么会相等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案例B:联系生活,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购物的经历,你们还记得所买物品的单价和实际付的钱数吗?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我买它时付了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 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

生:不吃亏,因为6.50元=6.5元。

师:其他同学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吗?

生:一包薯片标价2.00元,我买它时付了2元。2.00元=2元

师:看来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还真不少。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它里面却隐藏着一个数学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发现它。

( 三)反思:

1、案例A教师联系生活,让学生交流购物中的小数,问题较大,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另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很好地审视生成的资源6.50元=6.5元,学生只是从表面顺着老师的提问走,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

2、案例B依然是联系学生购物这一经历,但教师问“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这一问让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一个层次,学生只能借助经验知道6.50元=6.5元,2.00元=2元。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当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时,其实已对小数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出生活现象里隐藏着数学规律,然后和学生一起去探索。

3、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要考虑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更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推荐访问:汇编 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备案号:豫ICP备16002908号-1

Copyright©2024小目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