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13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13篇

2022-03-01 08:51:1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13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1

我社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要求,及时召开会议,成立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部门实施方案,研究提出贯彻实施意见,组织专题学习,开展讨论交流,提高对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中,以建设年活动促进财政各项工作。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讨论,如何加强我县供销社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我认为要体现在三个着力解决上:

一是要着力解决思想作风问题。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解放,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分析问题、制定对策上,体现在解决供销社实际问题上,体现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全方位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尤其是公务员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做到相互补台不拆台,积极补位不越位,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要深入开展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和权力观、政绩观教育,不断增强宗旨意识,时刻规范廉洁从政行为,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要着力解决本领恐慌问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时刻引导机关干部长存本领恐慌之忧,培养学习兴趣,体验学习乐趣,努力使学习成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断用学习获得的新知识、新思维来丰富自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和工作研讨,努力成为岗位工作上的行家里手和精兵强将。要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反思工作得失,借鉴先进经验,提高创新本领。

三是要着力解决制度保障问题。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要真正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有完善而严格的制度作保证。要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有利于优化干事创业环境的制度建设,并使之科学管用,简便易行。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及时将实际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化为经常之举,提炼上升到制度层面,做到举事有新意,谋事有新法。要不断加强制度、规定的宣传、解读工作,增强透明度,提高知晓率,以便共同遵守,互相监督。要狠抓制度的落实,做到令行禁止,掷地有声,违者必究。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等各类监督主体的作用,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2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从“江海门户”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到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再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习近平总书记的江苏之行充满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殷殷嘱托,在“十四五”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这份殷殷嘱托用意深远。

把稳人民至上“风向标”,构筑人民生活品质“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关系少儿一代的健康成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丽的风景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美丽风景的构建则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宏伟蓝图已经描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但是不管经济如何发展,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正所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新阶段新发展新成果也将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牵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牛鼻子”,下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盘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经济发展不能只看到眼前效益,不顾长远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都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体现出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吹响环境保护“集结号”,筑起污染防治“隔离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只依靠少数人、个别企业、道德约束,必须吹响环境保护“集结号”,团结最强力量。要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人人都是“环保卫士”,美丽风景你我共建共治;要以环保督查开启环境保护“探照灯”,下足力、铆足劲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弥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要带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的“紧箍咒”,“无规矩不成方圆”,以最严格的制度、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上好“保险杠”。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读懂总书记“生态寄语”背后的深意,就是读懂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责任与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往开来,共同描绘绿意盎然的中国发展新篇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3

5月22日下午,和前两年一样,习近平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2019年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重点讲到了生态文明问题,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今年,锡林郭勒盟盟长霍照良代表告诉总书记,他们把全盟60%以上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总书记为这一做法点赞:“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听着这动人的歌声,内蒙古大草原的旖旎风光便呈现在眼前。保住这蓝天碧水,让美丽的草原永远传承,是每一代人的责任。“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古人对于土地、环境的认识与珍惜可见一斑。近代以来,出于多方面的因素,对环境的人为破坏日趋严重,耕地在减少,河流在污浊,蓝天已不多,空气更堪忧……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划出生态保护红线,正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有效举措。

当前,环境保护已经是全人类的共识。然而,在利益面前,在人情面前,在缺乏担当者面前,往往就失去了原则。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党政部门的施政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一句“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的点赞,饱含着对草原、对土地的几多热爱,几多珍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心中有了这份“爱”,就有了高瞻远瞩的动力,就有了着眼长远、放弃一些眼前利益的勇气。

之前看过一则报道,说西南某乡镇的长寿者多,当记者询问其长寿秘诀时,老百姓都说有啥吃啥,不挑食,多运动,仅此而已。当地基层领导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自己兴办企业,我们首先考虑环境因素,凡是对环境有较大破坏作用的项目,无论多么挣钱,我们都断然拒绝,宁肯落后一点,也不拿环境做代价。”这样的思维正与锡林郭勒盟“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高度契合。正是这种理念支配下的行动,才保住了一方净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不拿环境做代价”,这是地方发展的“底线”,任何构建在破坏环境基础上的辉煌,都是得不偿失的。相比之下,有的地方领导为了建功勋、出政绩,只要有点眼前利益,就好大喜功,不切实际地开采资源、引进项目、兴办工厂,几年下来,环境就污染了,别说什么清新的空气、高远的蓝天,甚至基本的饮水都成了奢侈。像这样的“发展”,其实是在犯罪,犯不可饶恕之罪。须知,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子孙的企盼。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如何让“有限的资源”能够“无限地循环”,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大难题,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因地制宜谋发展,切不可好高骛远,丢了西瓜捡芝麻,做出愧对子孙后代的蠢事。“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朴实的语言中,满是殷殷的嘱托。唯有划好生态“红线”,解读并践行好一个“留”字,才“留”得住蓝天白云,“留”得住青山绿水,“留”得住“我的天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4

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是__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如何保证这个奋斗目标的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市委领导多次就如何加强保障等问题作了批示,特别提出"毫不动摇地抓纪律、抓风气、抓发展环境,坚持不懈地治庸、治懒、治散、治慢、治拖、治瞒,净化政治空气,优化政治生态"和"五个力倡、五个反对"等一系列要求,由此看来,加强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目标实现的一剂良药。

政治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此,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党委、政府要走在前列,要站得直、行得正,决不能只充当旗手的角色,要真抓实干,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只要我们坚定信念,风险面前不低头,敢于、善于与各种不良思想、行为作斗争,一定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但是,我们要有长期斗争的准备,清除毒害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目前的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优化政治生态的最根本要素。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如果政治方向不明,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就会无所适从,建设政治生态环境的具体操作也就会茫无头绪。所以,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要牢记宗旨,坚定信念。这是优化政治生态的核心要素。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要通过具体的制度规定与方法措施,把党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宗旨与信念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行动上才不会迷失航向。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认认真真地履行党的宗旨,都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才是有效的,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拥护与支持。

三、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引导性要素。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政绩意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尸位素餐,碌碌无为,肯定是不称职的。如果这样就会既愧对组织,也愧对百姓。但是,如何科学地看待政绩,则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与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政绩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显绩,更要看到潜绩,并且无论是显绩还是潜绩,都要以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为考察依据。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都是应当值得肯定与赞扬的;凡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符的,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政绩。面子工程也许能取得一时的轰动效应,但迟早是会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所否定的。正确的政绩观才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要加强作风建设。这是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的标志性要素。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是以各方面作风体现出来的。它既可以体现在学风上,也可以体现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如果一个地方的各行各业、各种组织的各方面作风都表现优良,就说明了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是好的或是比较好的。如果一个地方的各行各业、各种组织的各方面作风都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或是有的作风不尽如人意,则说明了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这是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性要素。影响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的原因;既有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也有现实实践中遇到的新的课题;既有个体主观的因素,也有制度设计不完善所导致缺位带来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都是客观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何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限制或降低消极因素的作用,对于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影响甚大。而限制或降低消极因素作用最重要方法就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如果执政集团的成员都能够严以律己,都能够做到慎独,那就能够真正做到百毒不侵,任何消极因素就无机可趁,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就能够得到保障。

六、要优化社会风气。这是政治生态环境的基础性要素。政治生态环境是存在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之中的。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以优化社会风气,对于优化政治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社会风气良好,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也就相对容易一些,如果社会风气不好,它会从影响执政集团成员个体开始,逐步蔓延开来。因此。社会风气的好与坏,必然会影响到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对社会风气影响更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处于政治生态环境建设主体地位的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的所作所为所形成的示范效应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作为党员干部,如果都能勤政为民,勤勉尽责,公道正派,严以律己,则整个社会风气必然纯正。如果私利当前,贪赃枉法,则社会风气必然是人心涣散,小人猖狂。

七、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这是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性条件。政治生态环境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们所建成的政治生态环境必然是不合时宜的。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就是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加强学习,以掌握新的科学知识与工作技巧,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学、法律、党建理论、国际政治和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坚决避免处于"新方法不会用,老方法不管用"的尴尬境地,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最主要的是要大胆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为优化政治生态环境,为更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勤奋思考和大胆探索。

八、要投身实践,真抓实干。这是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性要素。政治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头脑中有清醒的认识,但更主要的是投身实践,真抓实干。如果人人都是坐而论道,全都抱着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态势,政治生态环境建设肯定不理想。真抓实干就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的决策: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对他人工作能够大力支持与协助;对待功过,实事求是,既不推过,也不揽功。真抓实干还要注意自己素质修养的提高,要有大局意识,要有集体观念,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坚决不做,一切以党的事业为重。作为党员干部,只要牢记党的宗旨,牢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牢记党章要求,牢记党的十七大的宏伟目标,我们就必定能够为优化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最大的努力,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也一定会更有成效。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5

5月22日下午,和前两年一样,习近平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2019年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重点讲到了生态文明问题,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今年,锡林郭勒盟盟长霍照良代表告诉总书记,他们把全盟60%以上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总书记为这一做法点赞:“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听着这动人的歌声,内蒙古大草原的旖旎风光便呈现在眼前。保住这蓝天碧水,让美丽的草原永远传承,是每一代人的责任。“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古人对于土地、环境的认识与珍惜可见一斑。近代以来,出于多方面的因素,对环境的人为破坏日趋严重,耕地在减少,河流在污浊,蓝天已不多,空气更堪忧……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划出生态保护红线,正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有效举措。

当前,环境保护已经是全人类的共识。然而,在利益面前,在人情面前,在缺乏担当者面前,往往就失去了原则。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党政部门的施政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一句“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的点赞,饱含着对草原、对土地的几多热爱,几多珍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心中有了这份“爱”,就有了高瞻远瞩的动力,就有了着眼长远、放弃一些眼前利益的勇气。

之前看过一则报道,说西南某乡镇的长寿者多,当记者询问其长寿秘诀时,老百姓都说有啥吃啥,不挑食,多运动,仅此而已。当地基层领导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自己兴办企业,我们首先考虑环境因素,凡是对环境有较大破坏作用的项目,无论多么挣钱,我们都断然拒绝,宁肯落后一点,也不拿环境做代价。”这样的思维正与锡林郭勒盟“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高度契合。正是这种理念支配下的行动,才保住了一方净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不拿环境做代价”,这是地方发展的“底线”,任何构建在破坏环境基础上的辉煌,都是得不偿失的。相比之下,有的地方领导为了建功勋、出政绩,只要有点眼前利益,就好大喜功,不切实际地开采资源、引进项目、兴办工厂,几年下来,环境就污染了,别说什么清新的空气、高远的蓝天,甚至基本的饮水都成了奢侈。像这样的“发展”,其实是在犯罪,犯不可饶恕之罪。须知,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子孙的企盼。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如何让“有限的资源”能够“无限地循环”,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大难题,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因地制宜谋发展,切不可好高骛远,丢了西瓜捡芝麻,做出愧对子孙后代的蠢事。“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朴实的语言中,满是殷殷的嘱托。唯有划好生态“红线”,解读并践行好一个“留”字,才“留”得住蓝天白云,“留”得住青山绿水,“留”得住“我的天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6

学习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心得体会   通过“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学习教育活动,我对规定的篇目进行了认真学习,感受到了反腐关口在不断前移,反腐制度在不断升级。通过学习,我认为《廉政准则》是全体党员干部的从政指南。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是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努力提高政治素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面对复杂的环境,严格要求自己;

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其次,努力提高思想素质。通过学习,继续提升人格修养,成为一个道德的人。第三,要提高自身作风素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

始终坚持实事实是的工作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

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要进一步自觉接受监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自身方面保持艰苦奋斗本色。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必须强化外部监督尤其是公众的监督,让每个人都成为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工作方面,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廉洁从政,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本色。在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方面,不打人情分,做到公平公正,在农村垃圾治理等费用方面对群众公开从政。

三要进一步增强法纪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并把它溶化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自我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与廉政准则不相符合的地方,在自己的履职过程中,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廉政准则当成自己的人生信条。

作为一名干部,要珍惜党和人民的培养、信任,珍惜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不论在八小时之内,还是八小时之外,不论在工作圈,还是生活圈、社交圈,都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党内监督各项制度,以廉政准则为镜子,时刻对照、检点自己的工作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廉洁自律,自觉做到条件变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丢,环境变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减,时代变了甘于奉献的传统不变,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7

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关键在于抓实责任人,在于各级党组织书记。要以明责知责、担责履责、问责追责为重点,层层压实责任,以责任到位推动工作到位,以责任落实保障工作落实。

一是要强化责任担当。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身份是党的书记,书记抓党建是职责所在,首当其责、责无旁贷。只有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落实到位了,基层党建才能抓好。党组织书记抓党建抓什么?主要就是把基层党建工作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紧密结合起来,抓好整体谋划、抓好重点推进、抓好难题_,真正把党建工作抓在手中,落实到行动中。要强化主动意识,切实改变依靠副职抓党建、依靠委员写党建的问题,做到亲自指导、亲自督促、亲自检查,树立起书记大抓基层党建的鲜明导向,营造出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强化理论学习。每位党委书记,包括基层支部书记都要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行家里手。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党章》《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的学习,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基层党建业务知识的学习,了解基层党建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找出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党建工作思路,统筹安排好基层党建工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每位党组织书记都要增强在党意识,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好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发挥好表率作用。

三是要强化经费保障。各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切实管好、用好上级下拨的村和社区运转经费,并且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资金投入,保证基层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地方议事,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和服务群众提供有效保障。

四要强化党内监督,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都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只有健全完善党支部建设体系,持之以恒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小康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推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8

“澶漫江淮万里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慰问受灾群众,温暖民心,鼓舞人心,提振信心。在察看庄台后,总书记感慨道“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总书记的感慨点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两个经典故事,饱含了对劳动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斗争精神的深情致敬,和对当下党带领人民切实完成防汛救灾后续工作的殷殷嘱托,也让党员干部从总书记的“感慨”中做到三个“坚定”。

坚定人民至上、相信人民、团结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仰。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为了解决水患,大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每当工程开始的时候,他与百姓干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开山劈石,夙兴夜寐,团结带领部落人民共斗洪魔,最终取得治水成功。大禹治水为了人民,大禹治水的成功更离不开人民。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今年以来,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到防洪救灾,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战疫情、斗洪魔,做好“六稳”、落实“六保”,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当前疫情尚未根除,防汛救灾任务还在继续,全体党员干部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依靠人民,时刻与人民“战”在一起,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仰。

坚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禹治水时,曾手持规矩,实地查探水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治理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河流。大文豪苏轼也是治水专家。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出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初到任上,正值颍河八丈沟工程开工。颍河与淮河毗连,水系复杂、河患无穷。到底该不该建设八丈沟,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苏轼“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对颍州一带的河道水系进行了全面考察。他寻官问民,查证资料,差人测量,两个月后,取得了准确的情况和数据,并及时叫停这个“拍脑门”工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向朝廷阐述了反对建八丈沟工程的意见。后根据颍州实地情况,疏浚清河、治理颍州西湖,兴航运、灌农田,造福百姓、泽被后世。大禹治水、苏轼治颍的故事均彰显了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力戒官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办实事,求实效,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不好大喜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今天,我们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即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抗疫防洪双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党员干部要坚定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而获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坚定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古蜀有“泽国”“赤盆”之称,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李冰任蜀守后,实地查探,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发现水流湍急的岷江到下游后,水势浩大,一马平川,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大量泥沙淤积,附近山峦阻流,水患加剧。在尊重当地水文实际规律的前提下,李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修建了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的都江堰。不仅解决了洪灾问题,而且得以灌溉良田万亩,使蜀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作为全球年代最久、仍在使用的宏大水利工程,得益于它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尊重和科学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保护自然生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一副美丽中国新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9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连相通的生命共同体,天蓝、地绿、水清的大自然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留住了青山绿水,就是留下了金山银山,保卫好绿水青山,就是造福子孙后代。

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作为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下团组”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对生态环境的殷殷关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民生观,我们当秉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理念,继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发展态势和治理形势,坚定两山理论,保持战略定力,为人民群众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深刻把握“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无论是“数罟不入洿池”亦或是“斧斤以时入山林”,都体现了古人对待环境的友好态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之一脉相承,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同存共荣的关系。我们当深刻把握这种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荣辱观,以植树种草为荣,以乱砍滥伐为耻;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以保护动物为荣,以捕杀动物为耻。在思想上与大自然共情,并以此为先导,形成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和行动自觉,强化维护生态环境的担当作为,争做环境保护的先锋卫士,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2020年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必须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抢抓生态环境的发展机遇,在变量中作考量,在变局中开新局。把握战略主动,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以打造高质量的全球生态环境为目标,在共建、共治、共守、共享美丽家园中实现共赢;就是要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找准生态环境稳定、良好发展的实现路径;就是要坚持从“两点论”和“重点论”出发,将人和地、人和资源等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解决好;就是要以改革激荡动能,释放活力和红利,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的管控体制,形成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治理局面,推动环境治理常态化。

准确把握“标本兼治”的治理形势。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到点还得到位,治标还须治本。坚持标本兼治,才能巩固好环境治理的发展成果,才能取得治理实效、形成治理长效。一方面,要在空气、土壤和水这三大领域的污染防治上下功夫,要优化交通、能源和产业的供给侧结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将落后产能淘汰,以煤改气、煤改电的方式促污染物总量减排,打响、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以此强基固本;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上加大力度,在生态平衡中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务必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严格抓好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守护好青山绿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我们当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以打赢生态环保攻坚战的定力和决心,久久为功地抓好生态环保工作,在全面小康的“全景图”中,绣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针一线。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10

“澶漫江淮万里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慰问受灾群众,温暖民心,鼓舞人心,提振信心。在察看庄台后,总书记感慨道“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总书记的感慨点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两个经典故事,饱含了对劳动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斗争精神的深情致敬,和对当下党带领人民切实完成防汛救灾后续工作的殷殷嘱托,也让党员干部从总书记的“感慨”中做到三个“坚定”。

坚定人民至上、相信人民、团结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仰。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为了解决水患,大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每当工程开始的时候,他与百姓干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开山劈石,夙兴夜寐,团结带领部落人民共斗洪魔,最终取得治水成功。大禹治水为了人民,大禹治水的成功更离不开人民。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今年以来,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到防洪救灾,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战疫情、斗洪魔,做好“六稳”、落实“六保”,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当前疫情尚未根除,防汛救灾任务还在继续,全体党员干部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依靠人民,时刻与人民“战”在一起,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仰。

坚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禹治水时,曾手持规矩,实地查探水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治理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河流。大文豪苏轼也是治水专家。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出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初到任上,正值颍河八丈沟工程开工。颍河与淮河毗连,水系复杂、河患无穷。到底该不该建设八丈沟,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苏轼“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对颍州一带的河道水系进行了全面考察。他寻官问民,查证资料,差人测量,两个月后,取得了准确的情况和数据,并及时叫停这个“拍脑门”工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向朝廷阐述了反对建八丈沟工程的意见。后根据颍州实地情况,疏浚清河、治理颍州西湖,兴航运、灌农田,造福百姓、泽被后世。大禹治水、苏轼治颍的故事均彰显了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力戒官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办实事,求实效,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不好大喜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今天,我们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即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抗疫防洪双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党员干部要坚定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而获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坚定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古蜀有“泽国”“赤盆”之称,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李冰任蜀守后,实地查探,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发现水流湍急的岷江到下游后,水势浩大,一马平川,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大量泥沙淤积,附近山峦阻流,水患加剧。在尊重当地水文实际规律的前提下,李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修建了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的都江堰。不仅解决了洪灾问题,而且得以灌溉良田万亩,使蜀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作为全球年代最久、仍在使用的宏大水利工程,得益于它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尊重和科学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保护自然生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一副美丽中国新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11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从“江海门户”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到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再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习近平总书记的江苏之行充满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殷殷嘱托,在“十四五”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这份殷殷嘱托用意深远。

把稳人民至上“风向标”,构筑人民生活品质“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关系少儿一代的健康成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丽的风景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美丽风景的构建则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宏伟蓝图已经描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但是不管经济如何发展,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正所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新阶段新发展新成果也将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牵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牛鼻子”,下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盘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经济发展不能只看到眼前效益,不顾长远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都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体现出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吹响环境保护“集结号”,筑起污染防治“隔离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只依靠少数人、个别企业、道德约束,必须吹响环境保护“集结号”,团结最强力量。要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人人都是“环保卫士”,美丽风景你我共建共治;要以环保督查开启环境保护“探照灯”,下足力、铆足劲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弥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要带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的“紧箍咒”,“无规矩不成方圆”,以最严格的制度、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上好“保险杠”。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读懂总书记“生态寄语”背后的深意,就是读懂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责任与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往开来,共同描绘绿意盎然的中国发展新篇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12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连相通的生命共同体,天蓝、地绿、水清的大自然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留住了青山绿水,就是留下了金山银山,保卫好绿水青山,就是造福子孙后代。

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作为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下团组”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对生态环境的殷殷关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民生观,我们当秉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理念,继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发展态势和治理形势,坚定两山理论,保持战略定力,为人民群众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深刻把握“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无论是“数罟不入洿池”亦或是“斧斤以时入山林”,都体现了古人对待环境的友好态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之一脉相承,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同存共荣的关系。我们当深刻把握这种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荣辱观,以植树种草为荣,以乱砍滥伐为耻;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以保护动物为荣,以捕杀动物为耻。在思想上与大自然共情,并以此为先导,形成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和行动自觉,强化维护生态环境的担当作为,争做环境保护的先锋卫士,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2020年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必须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抢抓生态环境的发展机遇,在变量中作考量,在变局中开新局。把握战略主动,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以打造高质量的全球生态环境为目标,在共建、共治、共守、共享美丽家园中实现共赢;就是要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找准生态环境稳定、良好发展的实现路径;就是要坚持从“两点论”和“重点论”出发,将人和地、人和资源等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解决好;就是要以改革激荡动能,释放活力和红利,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的管控体制,形成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治理局面,推动环境治理常态化。

准确把握“标本兼治”的治理形势。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到点还得到位,治标还须治本。坚持标本兼治,才能巩固好环境治理的发展成果,才能取得治理实效、形成治理长效。一方面,要在空气、土壤和水这三大领域的污染防治上下功夫,要优化交通、能源和产业的供给侧结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将落后产能淘汰,以煤改气、煤改电的方式促污染物总量减排,打响、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以此强基固本;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上加大力度,在生态平衡中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务必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严格抓好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守护好青山绿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我们当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以打赢生态环保攻坚战的定力和决心,久久为功地抓好生态环保工作,在全面小康的“全景图”中,绣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针一线。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心得篇13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我个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在讲话中提到共产党人要清正廉洁,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我个人认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就是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就是干事创业、求真务实、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关于政治生态的涵义,栗战书同志曾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由此可见,政治生态不仅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党性、觉悟、作风的综合体现。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政治生态的好坏。正因为如此,栗战书同志强调指出,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可以集中精力、形成合力。

俗话说,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可见,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政治生态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好坏。对于当前存在的不少不良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现在有一种倾向,好像批评是不得了的事情,批评谁就是得罪谁,出现批评的人不敢批评、被批评的人也不愿被批评等现象,有的与其说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还不如说是表扬与自我批评。这是一种不好的风气,甚至对党组织的肌体健康是有危害的。他还指出:现在,社会上奢靡之风、奢华之风很甚。另外,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危害,舌尖上的浪费和车轮上的铺张,令人触目惊心。党内不同程度存在的不敢讲真话、不肯说实话、不愿说心里话的现象,同样也令人担忧。要消除这些不良风气,只能依靠净化政治生态,不断铲除不良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只有真正铲除不良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政治生态,才有可能从根本净化政治生态。因为很难确保,一颗好的种子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能够健康成长,也很难确保,有谁掉入染缸中能够出而不染。

正是清醒认识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存在及其严重危害,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央政治局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优良的党风政风转作风促民风,从而引导社会风气,净化政治生态。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中央制定下发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条例》等等,部署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全党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作风建设的成果惠及群众,真正让群众受益,使群众满意,为净化政治生态、努力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而敢于动真碰硬。

推荐访问:环境保护 生态 心得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心得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 关于生态环保的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心得体会 关于生态环境的心得 生态环境治理心得体会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 生态环保心得体会 保护生态环境个人心得体会 关于生态保护的心得体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备案号:豫ICP备16002908号-1

Copyright©2024小目文档网 版权所有